“標準地”是工業投資領域的慣用名詞,繼去年浙江率先在全省范圍內推廣這一用地制度改革后,今年,浙江金華又獨領風騷,將該項改革引入農業領域,推出了農業“標準地”制度。目前,金華已明確首批88個項目,新增3.56萬畝“標準地”,運行初期效果明顯。
作為深化土地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抓手,經過前期試點和整省鋪開,標準地改革正在浙江“全面開花”。據了解,所謂“標準地”,就是在完成區域評估的基礎上,帶著投資、建設、能耗、排放、產出等指標出讓的國有建設用地,主要用于工業用地。
將“標準地”概念從工業引入農業,金華市的這一探索在理念上融會貫通,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現代農業產業空間布局,推動耕地連片流轉,并設置控制性指標和畝均投入產出,形成農業“標準地”地理圖和項目庫后,用于*落地現代農業產業項目。
金華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金艷表示,與以往土地流轉不同的是,此次農業“標準地”改革,專門根據各地耕地類型、現狀以及產業發展實際進行分級分類,并且高標準地設定了投入產出、設施裝備、安全環保、帶動效益等控制性指標,讓“好地”流向“好主體”,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難題,促進土地、農業生產資料優化配置。
2010年,浙江啟動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為內涵的農業“兩區”建設。在金艷看來,農業“標準地”的推出,就是“兩區”的再深化,一方面,既防止農地拋荒低效,也防止工商資本短期政策套利、跑馬圈地,或者農地“非農化”和糧區“非糧化”等現象;另一方面,解決過去流轉土地碎片化、流轉協議時間短的問題,消除農業長期投入的后顧之憂。
那么,如何打通“標準地”與經營主體的橋梁?記者了解到,首先,村集體將分散的土地統*轉,放到鄉鎮一級的農業開發服務平臺,開展土地流轉收儲、租金發放、招商前期準備等工作,有意向的企業只需根據項目定位和控制性指標尋找合適地塊,雙方簽訂合同后,便可即簽即用。
義烏市經濟發達,人地矛盾歷來突出,為了打破現代農業發展“低散亂”的格局,今年3月,率先開展了農業“標準地”改革。佛堂鎮是試點鄉鎮之一,啟動改革不久后,平望、上陳和南江3個村就整出了1918畝“標準地”,順利引進浙江萬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春季全部種上了水稻。
過去,由于追求效益,佛堂許多村莊把土地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用于種苗木、養螃蟹等。但隨著苗木行業整體產能過剩,加上同質化競爭日益加劇,漸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導致不少耕地閑置荒廢,而常年的苗木種植也對土壤造成了不小傷害。此次還田于耕后,有效確保了土地不被亂用賤用,同時大大提高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率。
在金華市農業農村局產業處處長黃洪彬看來,這種招商與選商、監管與服務相結合的方式,相當于對農業招商模式進行了重置,十分利于招投雙方*匹配,也利于厘清政府市場關系,優化投資環境,提升農業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效率,并且撬動了設施農業、品牌創建、村集體經濟“消薄”等各項工作。
婺城區蔣堂鎮前源村糧食功能區占地1500多畝,近年來,這里出現了“非糧化”傾向,一些土地被種上了苗木。今年5月后,按照生產力布局規劃,這里的苗木逐漸退出舞臺,土地由鎮里統*轉收儲,目前正面向主體進行招商。盡管土地租金有所下降,但村黨支部書記鄭根洪卻認為很值,因為他算的是“總賬”。
“年初,4個村合并新成立前源村,集體收入加起來才1萬元出頭。口袋里沒錢,啥都沒法干。土地整村流轉后,一方面,肯定能增加村集體收入,但更重要的是,對于我們這種山水資源不突出的普通村莊,只有做好美麗田園、休閑農業的文章,才能走出一條新路來。”鄭根洪說,僅一個月多,流轉率就已超過80%,對未來的農旅融合之路,他倍有信心。
據了解,自啟動農業“標準地”改革以來,金華幾個試點已出現較為明顯的成效。農業生產經營項目從洽談到開工,從過去5個月縮短至1個月以內。像義烏首批3個項目落地,涉及農業“標準地”2458畝,主要用于水稻、蔬菜種植,預計總投資超2500萬元。根據計劃,未來5年內,金華將認定農業“標準地”面積達到80萬畝以上,農業生產力要素優化布局耕地面積將超過180萬畝。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