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村今年又引進了兩個新品種——升麻和蘆筍,村民已經搶早在5月份就把這兩個新品種栽上了。新品種的栽培對于鎮北村來說不足為奇,因為它已經是遠近聞名的特色蔬菜村了,高鈣果、高鈣菜,奶香馬鈴薯,水果菇娘,這些新品種可能普通百姓連聽都沒聽說過。
因為有了特色蔬菜種植,農民人均純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收入也是逐年增長,村子里一片生機盎然。可誰能想到,幾年前的鎮北村,曾因“農業無產業、增收無來源、發展無帶動”成為遠近聞名的“三無村”。
好時節里忙耕耘
五月中旬,正是鎮北村農忙的季節,在鎮北村村委會附近的兩大片地里,農民們正在撒刺五加子,旁邊的地里還種著奶香馬鈴薯和黃桃,綠油油的小秧苗冒出半拃多高,蘊含著無限生機。
“這是刺老芽,這是大葉芹,那邊是馬鈴薯……”干了18年村支書的鎮北村村委會書記杜英蓮一邊如數家珍般向記者介紹著地里的品種,一邊隨手摘了一根刺五加稈邊嚼邊說,這刺五加的稈、葉都能吃,并且可以生吃。
杜英蓮說,僅村委會附近這一片的奶香馬鈴薯、黃桃和刺五加的種植面積就達130畝左右。奶香馬鈴薯已經種三年了,市場反應非常不錯。由于奶香馬鈴薯在生長期的過程中,按照不同的生長階段,需要打三遍配上中藥的牛奶。所以成熟以后,吃完這奶香馬鈴薯,吧嗒吧嗒嘴,有種剛喝完一袋鮮奶的香醇。除了奶香馬鈴薯,還種植了盆桃,現在也已經冒牙了,盆桃不受季節限制,拿上一棵栽到花盆里就能結果。
杜英蓮說,為了擺脫“三無村”這個稱號,他們從土地里抓商機,從機動地里要效益,村里成立合作社,由村里出地,合作社和村民都來入股搞產業化調整,從外地引來高鈣果、高鈣菜、水果菇娘等品種進行栽培。
如今,他們種植的主要品種有刺五加、刺老芽、黃桃、水果菇娘、升麻等幾十個品種,現在正在擴大企業,大葉芹、刺老芽這時候都在系苗。到了秋天,五顏六色的蔬菜水果鋪滿大地,真是碩果累累,漂亮極了!
“今年的刺老芽賣得特別好。”杜蓮英興奮地說,今年春節期間,他們把刺老芽打上包裝,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精品包裝的刺老芽一斤就賣50元,收益非常可觀。并且刺老芽的苗也賣了100萬棵,他們準備今年再多系100萬棵刺老芽苗。下一步,他們還要帶動村民大力入股,參與合作社,讓村民收益大一些,效果好一些。
要想發展先收地
如今的鎮北村,是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多年來,鎮北村主要以種植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為主,村民們辛辛苦苦一年,生活仍處于貧困狀態,村集體發展停滯不前,村民們也失去了斗志。
杜英蓮說,面對村里的發展困境,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過逐戶走訪、多方調研,2015年開始,決定以“向村集體機動地要效益”為主攻方向,探索創新“村集體+股份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首先,他們啃下了機動地回收這根“硬骨頭”。
“由于村里欠著賬,再不壯大村集體創收,帶領農民致富,就要拖全鎮的后腿。”杜英蓮說,2015年,面對村里修路、蓋辦公室欠下100多萬元債務的囧態,他們再也坐不住了,多次帶領村“兩委”走村入戶,聽取村民意見,逐步達成了“向機動地要效益”,走出一條“支部引領農民致富、村級集體創收惠民”的新路子。可是,這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重重。村里近800畝的機動地,按說每年怎么也會有近10萬元的租地款。可是,大多數土地是以每年每畝50元的價格承包出去的,更有甚者,多年賴著拒不交租金,或者交也是想辦法少交,“意思意思”了事。就這樣,每年收租金不到2萬元。依法收回,村集體統一運營,成了當務之急。
經過入戶走訪、政策宣傳等多種方式,僅在2015年就將村集體連片的260畝機動地收回。2017年,土地確權后,面對丈量多出的1000余畝土地,也全部依法收回集體,后又經村民代表會議通過,重新發包,土地承包價格平均每畝120元左右,原種植農民有優先承包權,就這樣,僅多收回的土地,村集體每年又增加收入12萬多元。
多種經營民滿意
“機動地收回了,有想法就得大膽干!”杜英蓮說,2016年,鎮北村爭取縣級幫扶資金25萬余元,種植平貝23畝、板藍根62畝,采取“村委會擔保、貧困戶受益、利益共享”模式,建立了平貝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入社,把資金投在合作社、把產業留給群眾,當年實現鎮北村貧困戶整體脫貧。
2017年,村黨支部因地制宜、因戶制宜,從出租村集體機動地發展蔬菜產業,村集體每年收租金5萬元開始,又逐年發展了小笨雞養殖、大鵝養殖,黨支部負責聯系銷路。集體一點點有錢了,黨支部又將村機動地入股,各方整合資金60余萬元,黨員帶領村民在組建了有機蔬菜合作社、藥材種植合作社的基礎上,村“兩委”又成立了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村集體以地入股,大戶投入加村民勞務入股”方式,吸納65戶農戶入股產業合作社,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同時,利用城中村優勢,在交通、資源等方面較為便利,全村規模發展優質奶香馬鈴薯200畝,蒼術25畝,大紅袍菇娘5畝,大棚育錦繡黃桃等苗5畝。種植大棚刺老芽、大葉芹、猴腿、小根蒜、婆婆丁,柳蒿芽110畝,做到了特色產業全覆蓋。
特色產業增效益
“農民的腰包鼓了,干勁就更足了。”杜英蓮說,經過近3年的努力,鎮北村村集體已經在機動地里看到效益。2018年發展的奶香馬鈴薯,僅當年就實現經營收入20萬余元,村集體實現收益7.5萬元,村民戶均創收1萬余元,從而實現了“土地入股地生錢,資金入股錢長錢,勞力進園掙小錢”。鎮北村奶香馬鈴薯喜獲豐收,為叫響這一品牌,成功舉辦了以“農商聯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林口奶香馬鈴薯節”,匯集國內經銷商參加慶典,與專業合作社直接對接,聘請農業專家親臨現場指導,“以薯為媒,廣交朋友,活商擴市”的馬鈴薯宴深受贊譽。2018年,鎮北村成立了產業示范點,吸引周邊市縣村干部到鎮北參觀學習,交流經驗,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的先進做法。
杜英蓮說,今年,平貝、蒼術、刺老芽等特色產業陸續開始見效益,村集體預計實現收入25萬余元,反季山野菜項目預計收益50萬余元,通過電子商務、微信、微博等平臺,打出品牌,拓寬增收渠道。
富了的村集體,經過幾年時間,共投入資金200余萬元,實現了全村范圍內的通村、通組、通戶道路的水泥硬化,興建了200多平方米的黨員活動場所,又興建了1000平方米的娛樂廣場,如今的鎮北村,今非昔比,不但摘掉了“三無村”的帽子,而且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村、示范村。
紅升村的“中堂文化”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林口鎮紅升村是被鯰魚河和蘭花河環繞的小村。村子里的空氣清新,道路整潔,民風淳樸,寧靜而安逸,怪不得曾被評為省級新農村建設四星級村,*防災減災示范社區,省級衛生先進村,等多個榮譽稱號,而村里的“中堂文化”更是一絕了。
張景學家的驕傲
走進村民張景學家的家中,屋內的擺設整潔利落。在正屋墻上的正中間,掛著一幅山水畫,兩側用毛筆印刷體寫著“家居青山綠水畔 人在春風和氣中”字樣,中堂畫美觀亮堂,與張景學一家人友好、憨厚的笑臉很相配。“雖然只是一幅畫,可這不是誰家都有的。”張景學有些自豪地說,兩年前,鎮里免費給村民裱畫,宣傳的都是和諧、孝道,弘揚正氣的中國文化,當時村里選到了他,讓他樂得合不攏嘴。張景學說,這幅字畫放在中堂正中央的墻壁上,不但美觀,更展示了一家人和和睦睦,蒸蒸日上的好日子,一般人還真撈不著。
據紅升村書記趙樹宏介紹,為了活躍農村的中堂文化,兩年前,縣里把“中堂文化”選在了咱們紅升村。這些書畫可不是誰家都能掛的,村里主要挑選家庭和睦,環境衛生,生活紅火的村民,另外還要有一定的空間來懸掛中堂畫。經過村里的精挑細選,才選到了這40戶村民,這幅畫,對于村民來說,是件榮耀的事兒,有的村民家里沒掛上畫,還有些遺憾呢!
據介紹,為了對村民進行道德素質教育,傳承文明全覆蓋。紅升村在去年將原來村里的村規民約進行了細化,并落實到每家每戶,以加強社會公德、文化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四德”建設為核心,每月開展集中志愿服務活動,在七.一來臨之際組織黨員進行義務勞動、義務幫扶等活動,通過多種方式將道德教育融入到村民的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
選中堂文化村的理由
村里為40戶村民掛上中堂畫是有選擇的,縣里把“中堂文化”選擇在紅升村也是有原因的。“我們村子風氣正,人心淳樸。”紅升村書記趙樹宏說,十多年來,村子里沒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就連一些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的都沒有,老年人講愛幼,年輕人講尊老,互相幫助,助人為樂的事情倒是很多。現如今,村里有些年輕人在外地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種不上地,這時候,村干部起帶頭作用,大家你幫我,我幫你,幾天也就把這地種上了。村里有個村民叫李世杰,自己一個人獨居,精神不太好,每年春天地都沒法種,村干部知道他家的實際困難,每年都幫著種地,時間長了,春秋兩季去李世杰加幫著干活,似乎成了他們的一件份內工作。
趙樹宏說,村里人的積極向上,樂于助人的精神與村里長期開展的一些活動分不開的,村里結合“精神文明建設+‘四進農家’”、“中堂文華促新風”等活動,把農民求富、求學、求樂、求美愿望變為現實。在 “*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林口好人”等評選活動,村里積極響應,涌現出一大批勤勞致富、德孝雙馨典型,并將事跡、照片張貼在公告欄,教育引導村民向典型看齊,形成學先進、爭先進的濃厚風氣,營造文明、祥和、溫馨、健康的家庭氛圍。
發掘、繼承、創新、弘揚傳統鄉土文化,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樹立文明鄉風,紅升村起到了帶頭作用。趙樹宏說,今后,他們還要繼續發揮好農村黨組織核心作用,引導更多社會力量投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讓農民群眾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擁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煥發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文化支撐。
美麗鄉村興華村
興華村是個美麗的小山村,走在小村中,干凈的水泥路面,道兩側的太陽能路燈,一排排整齊的房屋,讓你仿佛置身于郊外的私家別墅群。特別是10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廣場建設,廣場內的健身器材配置齊全。
據了解,興華村是林口縣城郊村,幾年來,興華村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500余萬元,進行村屯建設。今年,鎮政府繼續加大興華村美麗鄉村建設投入,已投入建設資金150萬元,重點加強村內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完成了中心村1.6公里主街重新鋪瀝青面層工程,完成主街道兩側1500米邊溝硬化工程,栽植云杉、丁香1500余株,粉刷124戶農戶房屋及圍墻;已完成12戶室內廁所建設。
興華村建立了環境衛生管護制度,成立了保潔隊伍,村內生活垃圾實現了村定點收集、鎮轉運的模式,村內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
友誼村的紅菇娘
近年來,林口鎮,深入實施“黨建筑基”工程,做大做強“休閑農業映黨旗”黨建品牌,確定了“以特色農業為主攻方向,以土地流轉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扶持引導種植大戶姚琦在七星村流轉土地50畝,發展葡萄采摘,今年,又幫助他在友誼村流轉土地60畝,發展棚室草莓14棟、水果玉米5畝、香瓜子5畝、菇娘5畝,幫助解決剩余勞動力26人。土地流轉轉出的“草莓經濟”,讓林口鎮不僅有優美的景觀,有蓬勃發展的草莓產業,更有閑適恬淡的鄉村生活。
【行者手記】
心系百姓 才是好官
從農業無產業、增收無來源、發展無帶動的“三無村”到遠近聞名的“蔬菜村”,鎮北村實現了丑小鴨變白天鵝式的美麗蛻變。鎮北村的華麗轉身,離不開基層干部的辛苦付出,只要心中有百姓,啥事都能干好。
鎮北村以“向村集體機動地要效益”為主攻方向,在林口鎮黨委的帶領下,利用城中村優勢,走上了種養殖多元化發展的道路,探索創新“村集體+股份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的新模式,現已經成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先進村。這的確是一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典型案例。
無獨有偶,團結村的“團結一分田”也以另一種新穎的方式增收,既立足農業又跳出農業,從機動地里尋找商機,探索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的共生之路。有句話說:“土地是媽,勞動是爹,只要種啥,啥就往出結。”同樣的土地,不一樣的指導思路,就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我們身邊并不缺少財富,而是缺少發展財富的眼光,是墨守成規還是開拓創新,其結果卻是霄壤之殊。思路決定出路,只有真心對百姓好,才能挖空心思地為百姓致富想辦法。不得不說,村、鎮干部的不等不靠,銳意進取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而他們的心中裝著百姓、一心為民的情懷更是尤為難得。
如今的鎮北村實現了土地增效益、農民增收入、集體增積累目標。相信在村、鎮干部的領導下,未來的鎮北村,村莊更美,村民更富,招牌更亮!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