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用擔心我家的大米賣不出去了!”*近,浙江寧波余姚市馬渚鎮云樓村布衣族村民白子瓊滿面春風。她家的綠色大米銷量喜人,短短幾天,便售出一萬多斤。
這一切,得益于寧波市針對少數民族困難群眾的*幫扶工作。在寧波山區、海島等偏遠地區,多以種養殖為生的少數民族群眾居住分散,形成不了“拳頭”產品,加上市場競爭激烈,極易出現農產品滯銷等問題。
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堅持民族和區域相統籌,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自我發展的“造血”能力。
對此,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寧波市每年下撥少數民族發展專項資金60萬元,通過配套資金進行項目幫扶,使“輸血”轉變成了“造血”。
電商平臺搭起“進城”橋,余姚市鳳山菜場“梁弄紅娘子大糕”的門店里,幾位志愿者擺放好大糕、特色饅頭、梅干菜等物品,招待著上門的客人。
“政府免費為我們設立攤位和服務點,提高了不少銷售量。”談及自家如今不錯的小生意,來自余姚市梁弄鎮的苗族大姐張金梅滿懷感激。
信息閉塞、交通不便、銷售渠道單一……曾經,寧波少數民族聚集區的土特產品很難走出大山、海島。2017年,余姚市推出“郵掌柜”電商平臺,少數民族農戶紛紛加入其中。
張金梅便是其中之一。2018年年底,她家的“梁弄紅娘子大糕”正式上線,憑著獨特的風味逐漸走紅。
截至發稿前,當地少數民族農戶已于該平臺銷售各類農副產品達30多種,累計實現銷售額達到500多萬元。這一回,農特產終于進了城。
“對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來說,銷售平臺是致富的*步。”余姚市委統戰部部務會議成員陳狄君說。
專業指導推出“網紅”產品,搭建平臺的同時,該市民族宗教事務局還組織了一批農林專家和技術人員,對少數民族農戶創業創新項目進行指導。
和很多農戶一樣,一開始,白子瓊并未意識到高品質大米的獨特價值。在余姚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組織下,農業技術指導員幫她分析種植結構、品種銷路等情況,鼓勵她改種綠色高品質稻谷。
讓人意外的是,這批大米不僅受到了市場的熱捧,還將零售價提高到了每斤6.8元,賣出了一個好價錢。
“我們圍繞著果樹栽培、蔬菜種植、家禽養殖等技術,對少數民族群眾進行‘一對一’的現場指導。”余姚市梁弄鎮百果園*農技師汪國武表示,以余姚市少數民族創業實踐基地為依托,該地對少數民族群眾勞務技能開展了一系列特色培訓,進一步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
重磅推介打造金字招牌,解決了“賣”的問題,怎樣讓更多人“買”成了又一道難關。
對此,當地政府牽頭,結合時令和節日,策劃開展了一系列體驗式、互動型營銷活動,積極向社會推介農特產品牌。“響當當的牌子能讓農產品實現效益*化。”陳狄君說。
三年時間里,余姚市多次舉辦少數民族農產品推介會,依托報紙、電視臺、網站等多種傳播載體發布農特產相關信息,還拍攝了宣傳微視頻,在各大商業廣場、100多個樓宇電子屏滾動播放……
梁弄大糕、子瓊大米、大嵐土雞蛋、鹿亭山牛肉……矩陣式的宣傳下,已有一大批農特產成為當地的金字招牌。
“只有不斷創新服務管理方法,才能讓幫扶資金發揮到*價值,真正帶領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走向致富路。”寧波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現在,余姚市少數民族創業創新基地里,農戶們正學習著關于特色開發、科學管理、營銷技巧等方面的知識。不遠處的少數民族農產品服務站點里,一批批農產品源源不斷地涌入城市,涌向人們的餐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