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貴州黃平縣舊州壩區精細蔬菜唱主角產銷兩旺樂農家
貴州黃平縣舊州壩區精細蔬菜唱主角產銷兩旺樂農家
農業網   時間:2019/11/4 9:02:00  來源:貴州日報  閱讀數:424

  壩區的紅葉萵筍長勢喜人。

  深秋時節,放眼黃平縣舊州萬畝壩區,一條條產業路四通八達,一個個大棚分布其間,一片片菜地綠意盎然,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氣息……選準產業萬畝良田種蔬菜。

  今年以來,黃平縣牢牢把握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全力推動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精細蔬菜產業,就是該縣依托舊州壩區自然資源優勢選擇的一道良策。

  “舊州壩區的總耕地面積是1.8萬畝,已流轉1.3萬余畝,覆蓋19個村。已發展蔬菜5000畝,正在整地待種植蔬菜5000余畝。”黃平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龔學文介紹。

  走進基地,農戶正在給蔬菜除草培土。“在基地里干活,我們兩口子一個月有4000多元收入。”正在基地上忙碌的沙井村貧困戶付大乾笑得合不攏嘴。

  “看這些紅葉萵筍的長勢,再過一個月就能上市了。”基地負責人程時軍介紹,種植之前,就已經為這些萵筍簽訂了銷售合同,采摘后直銷廣東虎門。“廣東客戶說,種多少收多少。”

  程時軍告訴記者,紅葉萵筍適合秋冬栽培,畝產量8000斤到1萬斤,產值4000元到5000元。在舊州壩區,萵筍的種植面積已達到420畝。

  據介紹,黃平縣為了確保舊州壩區精細菜產業發展,整合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縣級財政涉農資金和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等,支持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秋冬種工作。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設施農業,計劃用2年至3年時間創建省級高效設施農業樣板壩區。截至目前,投入到舊州壩區資金已有4000多萬元。企業帶動壩區農戶增收入。

  龍頭企業帶動一批、部門示范發展一批、村級發展一批,舊州壩區實行“三個一批”模式,已引進17家龍頭企業入駐。

  在公司基地里,自動化種植生產的溫室大棚隨處可見。眼下,牛奶玉米正進入采摘期。“這種玉米可以生吃,水分足還很甜,很受銷售商歡迎。今年種了60畝,大概要摘到11月中旬,預計產量達30萬斤左右,收入60萬元左右。”公司董事長趙劍飛介紹。

  該公司已流轉土地510畝,種植臺灣玉香冬瓜、牛奶香瓜、白玉苦瓜等精品蔬菜20多個品種,均已陸續上市。“我們運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通過利益聯結,帶動貧困群眾抱團發展。”趙劍飛說。

  目前,公司帶動了兩個村級合作社發展。貧困戶既獲得土地流轉費,又有了務工收入,還有入股分紅。據統計,公司基地已吸納貧困勞動力近百人,務工人員日均收入70余元。

  草蘆坪村貧困戶劉文祥身體不好,在基地負責抽水的活,“一點也不累,每個月固定收入1200元,我非常滿意。”

  “明年,我們將擴大種植規模,屆時可以吸納附近寨碧村、草蘆坪村四五百名貧困群眾務工增收。”趙劍飛說。技術支持降本增收擴規模。

  細致的技術服務,也讓廣大農戶堅定了發展精細蔬菜產業的信心。

  位于大碾房村的黃平新農源蔬菜專業合作社,是省級馬鈴薯機械化種植示范基地。

  “剛開始種植馬鈴薯,村民都在觀望。”合作社負責人田仁福說,后來村民到合作社務工,看到效益后就跟著一起種,現在種植面積已經有500多畝。

  村民從務工人員轉變成為馬鈴薯種植戶,得益于一種叫“覆膜打孔”的馬鈴薯栽培技術。“縣農業部門給我們培訓了這種技術,人工少、產量高,一畝地平均產4000斤。”田仁福說,有了技術支持,群眾更有信心,種植規模隨之擴大,黔南、貴陽等地的銷售商紛紛上門收購。

  “走特色、優質、高效、生態農業之路,是舊州壩區發展的主線。眼下,壩區大力引進和培育產業經營主體,創建優質高效農產品基地,打造一批產業示范亮點,示范帶動的作用已逐步顯現。”黃平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龔學文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uangxiaoying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