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晴空萬里,巍巍大巴山,彩葉隨風起舞,位于重慶大巴山*自然保護區的城口縣北屏鄉蒼坪村渝陜界更是風景宜人。
蒼松綠柏間,一箱箱中蜂有序排列,養蜂人袁作成、袁作武熟練地游走在蜂箱間,時刻關注著蜂群的動向。
近年來,城口大力培育發展中蜂養殖產業,助力*脫貧。今年,全縣中蜂養殖保有量13.54萬群,蜂蜜總量達到650噸,產值超億元。
而袁作成就是城口養蜂產業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今年,他與兄弟袁作武、貧困戶徐林學抱團養了200余箱中蜂,年產蜜1000余斤,收入7萬余元。
純生態馴養的野山蜂
“我們這兒中蜂產的野生蜂蜜產量少,從來都不夠賣。”袁作成說,城口中蜂也叫城口中華蜜蜂,養殖歷史已有數百年,是純生態馴養的野山蜂,它們常年定居高山深處,采集的是奇花異草。因此,它們釀造出的城口野生蜂蜜,具有特殊的中藥材香氣,含有多種能被人體吸收的微量元素,且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一直備受消費者青睞。
“20年前,我們的蜂蜜就賣7元一斤,當時可以買兩斤豬肉。”他說,那時他看準商機,將家里的傳統蜂箱搗騰出來,發展蜂群。*初,苦于養殖技術落后、規模化程度低,蜂蜜的產量很少,經濟效益差。
但袁作成沒有放棄,他將蜂箱搬到渝陜交界的深山中飼養,進而獲得更好的蜜源,慢慢積累起生態蜂蜜的口碑。
細心培育不容疏忽
“養蜂沒有巧,全靠豐富的經驗和勤勞的雙手。”袁作成回憶說,2013年,他已有10多年養蜂經歷,并將中蜂發展到130多群了,當時覺得自己經驗豐富,管理上可以隨意一點。為了方便,他將130桶蜂箱放在房前屋后方便飼養。結果周圍農戶種植農作物噴灑農藥,中蜂誤采有藥的農作物花粉,死的死、逃的逃,幾乎全軍覆滅。
袁作成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只有把受傷和死亡的蜜蜂一只只從蜂箱中取出來,損失的不僅僅8萬元錢,還是他幾年來苦心經營的汗和淚。“都是自己圖方便造成的,苦果只能往肚子頭咽。”他說,想到一家大小都指望著這個營生,只能硬著頭皮重頭來。
從此,袁作成在管理上更加細致,還重點研究了中蜂的常見病癥。“特別是治療中蜂‘爛子病’我比較有心得了。”他說,“爛子病”又稱蜜蜂囊狀幼蟲病,對幼蟲傷害極大,除了用藥外,還要在嚴冬時節特別注意保暖。
如今,袁作成家的蜂群品質優良,產蜜量高,前段時間他還以450元的均價售出了20多桶中蜂。
蜂蜜產業前景廣闊
今年是袁作成養蜂的第20個年頭,每斤野蜂蜜賣到了70元,周圍鄰居都來請教,加入養蜂行列,貧困戶徐林學就是其中之一。
徐林學家中4口人,妻子長期患病,積蓄不多。今年,他跟著老袁發展了40桶蜂群,收獲了200余斤蜂蜜,收入1.2萬元,解了燃眉之急;
村民王定權今年發展了30桶,當做種莊稼之外的副業,也收入了5000多元。
據了解,不僅僅是蒼坪村,近年來,城口重點扶持中蜂等優勢產業,通過“貧困戶+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等方式,建立技術服務帶動、訂單收購帶動等10種利益聯結機制,幫助群眾穩定增收。預計到2020年,全縣中蜂養殖量將達14萬群,規模化養殖率達到3成,蜂蜜總產量達到980噸,實現產值11760萬元。到時,全縣農村人口將因此項人均增加凈收入457元,帶動貧困戶300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940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