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19年,全縣天麻產值將達9700萬元。”記者從11月18日召開的昭通市“提升天麻品質 助推脫貧攻堅”永善縣蓮峰鎮現場會上獲悉,永善縣在脫貧攻堅中,因地制宜,把發展天麻產業作為全縣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積極扶持貧困村、貧困戶大力發展中藥材富民產業,拓寬了廣大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路,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永善縣有林地面積228.3萬畝,適宜種植天麻的區域分布較廣,以蓮峰、水竹、馬楠、溪洛渡、墨翰等5個鄉鎮*適宜天麻產業發展。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各地均有人工天麻種植,但因種植技術、產品品質和市場需求等因素,未能形成規模化產業。2010年以來,隨著天麻種植技術的日趨成熟和完善,昭通市委、市政府把天麻產業作為昭通高原特色支柱產業之一,永善縣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全面有序推動天麻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天麻種植面積6045畝,共涉及4個鄉鎮8個村(社區),農戶1380戶461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78戶1315人。
該縣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基地管理體系。成立了由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財政、林草、農業農村、環保、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永善縣天麻產業標準化基地建設領導小組,對天麻產業發展工作實行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部署;以縣鄉林業技術人員為主體,鄉村天麻產業協會為骨干,組建了縣、鄉、村三級天麻種植技術服務體系,制定了統一打塘規格、統一菌材標準、統一兩菌品牌、統一測土配方的生產管理制度,加強標準化基地生產、技術推廣的培訓,強化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與指導,全面按照“五有,五必須”(必須建在*適宜區、必須相對集中連片達到500畝以上、必須使用統一的烏天麻良種和“兩菌”、必須建立天麻種植協會或合作社、必須實行林麻間種,有種植許可證、有菌材林保證、有龍頭企業帶動、有技術支撐、有有機天麻認證)的標準進行種植;由縣天麻辦等部門牽頭,組建縣、鄉、村三級監管隊伍,建立健全機構、制度、隊伍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加強對標準化種植基地環境、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產品質量和檔案管理的監督檢查。
引進“兩菌”生產,助推天麻發展。永善縣堅持以基地建設為主體,積極搭建創業平臺,完善服務體系,著力引進有能力、懂技術、帶動性強的大企業落戶永善;成功引進昭通云華天麻有限責任公司落戶永善,專門從事“兩菌”生產和標準化種植,為永善縣天麻種植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建立示范基地,落實標準化生產措施。該縣本著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形成規模、示范帶動的原則,高起點、嚴要求打造市、縣級標準化天麻種植示范基地。重點抓好蓮峰鎮、水竹鄉的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目前已建成標準化基地0.3萬畝。建立了統一編號的技術管理檔案,制定生產管理記錄冊,完善病蟲害監控防治體系,全面落實標準化管理措施,建成了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輻射作用強的標準化示范園,通過示范帶動,逐步在全縣范圍內推廣天麻標準化生產技術。
建立管理檔案,規范菌材使用。該縣制定了統一的種植技術規程、農戶操作手冊、田間生產管理記錄,由農戶如實填寫,并按縣、鄉(鎮)、村統一進行了編號,做到了農戶檔案規范齊全。嚴格按照種植1畝天麻、配套營造4畝菌材林的標準,要求農戶菌材使用必須合法,必須種植菌材林。截至目前,已完成造林總面積31594畝,為發展天麻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菌材林保證。
加強對天麻協會的指導,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為提高天麻規范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水平,印發《永善縣天麻規范化種植技術》1300余份,集中開展生產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訓27次,累計培訓達2085人次;不定期組織協會會員(社員)進行科技培訓,做好天麻種植實用技術的示范與推廣,抓示范、辦樣板,積極發揮協會(合作社)示范、輻射作用;充分發揮縣天麻產業協會職能作用,建立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體系,積極搭建永善天麻銷售平臺,掌握市場價格新動態,為麻農提供準確的市場新信息,確保麻農利益不受損失;積極引導麻農使用昭通生產的、經市天麻產業協會監制生產的合格“兩菌”,禁止使用外地“兩菌”。
“在永善縣蓮峰鎮召開全市‘提升天麻品質,助推脫貧攻堅’現場會,目的是組織現場參觀學習,開展經驗交流,總結表彰先進,更加有力地推進昭通天麻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助推昭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昭通市天麻生物產業協會名譽會長張華貴表示。他介紹,世界*的天麻在中國,中國*的天麻在云南,云南*的天麻在昭通。昭通是世界天麻的原產地,昭通天麻內在特有的品質,獨具一格,聲譽滿天下。彝良小草壩天麻聞名于世,從內在品質及外部感官看,永善蓮峰天麻也可與小草壩天麻媲美。
永善縣如何做強做大天麻產業?張華貴認為,關鍵是要進一步增強發展昭通天麻產業的品質意識和品牌意識。發展天麻產業,一定要高度重視天麻的品質保障和品牌打造。保障天麻品質,種植天麻一定要選擇優質的區域,優質的良種,優質的兩菌,一定要實行種植的標準化及規范化。品牌打造一定要充分發揮昭通天麻證明商標、地理標志兩大名片的作用,同時還要致力打造自身獨特的品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