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璧山區正興鎮沙塝村,“花田牧歌”主題觀光園又迎來大批游客。“自去年10月開園以來,每個周末都要接待上百人。”沙塝村支書羅澤洪樂呵呵地說,“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沙塝村的變化,得益于實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當地村民以土地、農房入股,將閑置農房、土地和風光都變成了吸引游客的生態資源。
發生變化的不只有沙塝村。去年以來,璧山區以“三變改革”為抓手,發展鄉村經濟,*大限度地激活了“人”“地”“錢”“自然風光”等資源要素,促進了農民增收、生產增效和生態增值,為璧山區實施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資源變資產
“沒想到經過改造,村里的山坡坡、水凼凼,都變成了游客喜歡的山村風光。”沙塝村五組村民宋偉說,去年村里推行“三變改革”后,他用4畝土地、1間農房入股,每年僅保底分紅就達到5400元。
和沙塝村一樣,在農村許多地區,都存在土地、林地、農房等資源閑置的情況,沒有轉化為有效的資產。為了“喚醒”這些“沉睡”的資源,璧山區探索活化資源的模式,將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資源要素和閑置房屋、設備等,通過一定形式入股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取得股份權利,從而獲取收益。
丁家街道蓮花壩村是當地有名的苗木基地,但由于近年苗木市場不景氣,村里一些苗木沒能及時銷售出去,長成了大樹。推行“三變改革”以來,蓮花壩村以優美的花木環境為依托,由村集體與本村龍頭企業共同出資成立“林溪時光(重慶)民宿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動員本村56戶農戶以閑置農房入股,交由公司統一經營,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于一體的鄰里林地鄉村景觀文化綜合體。目前,蓮花壩村民宿裝修已近尾聲,預計2020年元旦可開門迎客。
來鳳街道來鳳村依托地理、資源、交通優勢,抓住轄區內“婚紗攝影基地”建設契機,借助傳統“來鳳魚”美食招牌等獨具特色的元素,著力打造集休閑、娛樂、觀光功能于一體的“重慶鄉村旅游示范村”,每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以上。
資金變股金
12月15日,正興鎮河堰村二組,重慶潤天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農場內,停車場、衛生間、路燈等基礎設施正在加緊建設、安裝。該公司負責人馮應強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公司從2016年開始在河堰村流轉土地發展果樹種植、水產養殖等產業,其間一直為資金短缺和土地流轉問題頭疼不已。
去年,河堰村實行“三變改革”,村集體采取以配套設施入股等方式與公司合股聯營。同時,當地以財政補助資金作為股金入股,參與修建生產道路、綠化設施、停車場、公廁等配套設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所得收益按照“保底收益+效益分紅”進行分配。
這樣一來,公司的燃眉之急解決了,馮應強也得以一門心思抓發展,近段時間開始騰出手來修建農產品集散中心和農村電商服務中心。
據了解,在“三變改革”的過程中,璧山區積極探索資金變股金的方式,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發展類、扶持類資金,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民持有的股金,通過契約合同入股的方式,集中投入到經營主體,按合同約定獲得收益分紅。
目前,璧山區丁家街道八壽村、廣普鎮護普村、來鳳街道孫河村等8個村利用項目資金總計1000萬元,修建了產業服務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經營性物業,與當地農業企業聯手完善基礎設施。
不僅如此,璧山區還實行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將財政補助資金作為業主、集體、農民三方持股,持股各方每年按股分紅。這樣一來,不但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形成全產業鏈收益共享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形態,即龍頭企業聚焦發展規劃和產品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生產組織和服務,普通農民專注生產。
農民變股東
“三變改革”提振了農業企業投入鄉村振興的信心。而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民”的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也讓普通農民“搖身一變”成為股東,農民不但可獲得土地入股分紅、收益分紅,還可在自家土地上打工,其市場意識和契約精神也因此得以增強。
璧山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通過引導和組織農民自愿以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住房財產權,以及自有大中型農機具、資金、技術、無形資產等生產要素入股,按合同約定獲得收益分紅,不但增加了村民收入,也增強了村民對于在家發展產業的信心。
目前,璧山區已經完成農村“三資”清產核資,農村土地流轉率達55.9%,土地規模經營集中度達47.9%,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546戶、445戶。接下來,該區將繼續探索模式多元、機制靈活、風險可控、操作性強的農村“三變改革”形式,助力鄉村振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