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種由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新選育,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與對照汕優63接近。株型緊湊,莖稈粗壯,劍葉長挺,葉色濃綠,每畝有效穗數17.3萬穗,株高113.1厘米,穗長25-28厘米,每穗平均著粒數162.7粒,千粒重29.2克。抗性:稻瘟病抗性明顯強于對照汕優63。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2.2%,長寬比3.0,堊白粒率30%,堊白度4.4%,膠稠度7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3.9%,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6.9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76%(極顯著);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3.0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2.40%。
適宜區域:適宜在云南、貴州、重慶的中低海拔秈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平壩區丘陵稻區、陜西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本品種2006年在安徽、湖北、河南、廣西、江西、湖南等地作一季中稻進行試種,其豐產性、抗性、適應性與國家區試表現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