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產于安徽、山東等地。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細根,剝取根皮,曬干。生用或炒用。《本草綱目》:“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后人乃專以黃蘗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補,人亦罕悟,宜分別之。”現代研究,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類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鎮靜、降溫、解熱、鎮痛、解痙等中樞抑制作用及抗動脈粥樣硬化、利尿、抗潰瘍等作用。
性狀 ①原丹皮 根皮呈圓筒狀、半筒狀,有縱剖開的裂縫,兩邊向內卷曲,通常長3~8厘米,厚約2毫米。外表灰褐色或紫棕色,木栓有的已脫落,呈棕紅色,可見須根痕及突起的皮孔;內表面淡棕色或灰黃色,有縱細紋理及發亮的結晶狀物。質硬而脆,斷面不平坦,或顯粉狀,淡黃色而微紅。有特殊香氣,味微苦而澀,稍有麻舌感。 ②刮丹皮 又名:粉丹皮(《滇南本草》),表面稍相糙,粉紅色。其他均與原丹皮同。上述二種藥材,以條粗長、皮厚、粉性足、香氣濃、結晶狀物多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