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代表樹種,分布區域在北緯10—30°之間,但主要產地是中國臺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云南、浙江等省(區),是*的園林綠化林木。
一、育苗技術。圃地應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輕、中壤土。在翻耕時應施有機肥作基肥,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2月上旬至3月上旬春播,也可以在冬季隨采隨播。采用條播,條距30厘米,每畝播種量25公斤。經溫藏的種子在播種前應進行摧芽處理,用溫水間歇浸種摧芽,切忌高溫浸種,以防燙傷種子。播后約20-30天發芽,而且發芽整齊。種子萌芽以后,應及時揭除覆蓋物。當苗高5厘米時應進行間苗、定苗。選粗壯的苗,按7厘米左右株距定苗。定苗后施*肥,以后在6、7、8月份各施肥*。施肥以氮肥為主,先淡后濃。10月份苗木已進入生長期,應停止施氮肥。樟苗可當年出圃,也可以培育大苗出圃。1年生苗高50厘米,根徑0.7厘米。產苗量每畝2萬株左右。培育大苗的應經過移植,促使側根生長,出圃時就帶沿泥球,并適當剪去枝葉,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二、香樟也可用適當密植育苗法一般香樟田每畝種植600-700株,而適當密植田每畝種植量可達1200-1400株。這樣一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二可以密壓草,提高肥料利用率;三可調節光照,確保植株挺拔;四可通過整枝,減少無效消耗,促進頂端生長。
1、進行二次移植。香樟適當密植育苗要進行二次移植:*次剪取當年生苗主根移植到二年生苗圃,每畝栽苗5000株以上;第二次在二年生苗圃中,保留移栽苗基部2-3個芽,上梢全部剪除后移植到售苗圃,每畝栽1400株。通過二次移植,可促進植株形成密集須根群,確保銷售苗帶泥多,耐運輸,成活率達99%以上(比常規育苗提高4%-9%,比直生苗提高15%左右)。采用去大留小、分批上市的辦法,既利于銷售,又可調節植株間的光照,加快莖稈增粗速度。
2、合理運籌肥水。香樟既怕旱,又怕澇,在田間長期積水的條件下,易造成爛根甚至死亡,所以雨后要疏溝防漬,旱年要開溝洇灌。按照面施化肥、薄肥勤施、磷鉀肥配套施的施肥原則施肥,一般每年施肥3-4次,每次每畝施復合肥、尿素各50公斤。
三、主要病蟲害防治。
黑斑病:樟樹種子發芽出苗后長出1—4片葉時,容易發生此病。從苗尖向根部變成黑褐色而死亡。播種時應做好種子、土壤及覆蓋物等消毒工作。在發病時,先拔除燒毀病苗,并用0.5%的高錳酸鉀或福爾馬林噴射二、三次,即可防止蔓延。
樟葉蜂:幼蟲取食樟葉當年抽的嫩梢,嚴重影響樟樹的生長。此蟲在浙江省一年發生1或2代,五月上旬和六月上旬分別為*和第二代幼蟲期。可用90%的敵百蟲或50%的馬拉松乳劑的2000倍液噴殺。
樟巢螟:幼蟲成群集結于新梢上取食葉芽,并吐絲把葉卷成球狀,包住項芽,致使新梢枯死。此幼蟲一年發生2代,第1代幼蟲在5月底到7月中旬為害;第2代幼蟲尚未結成網巢時用上述藥劑噴殺,此時效果*。
白粉病:此病多發生在圃地幼苗上。在氣溫高、濕度大,苗木過密。通氣不良的條件下*易發生。嫩葉背面主脈附近出現灰褐色斑點,以后蔓延整個葉背,并出現一層白粉,嚴重的嫩枝和干上也有白粉。發生時用波美0.3—0.5度的石硫合劑,每10噴射*,連續三、四次;苗圃經常注意環境衛生,適當疏苗;或發現少數病株時應立即拔除或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