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 果蔗
栽培技術
蔗苗和宿根
田間甘蔗種植不由種子開始,一般都直接種植蔗苗。蔗苗來源很多,*主要是蔗莖,因為蔗節上會長芽,方法是取整支蔗莖,分切成一段段雙芽苗,然后平植或斜植。近來為了節省人工,也有采用整株平植的。早期人工充裕時,在將要采收的原料莖的梢頭上,采取二支雙芽苗或三芽苗,此法要配合開工期,只能用于春植或一期糊仔。其它還有分蘗切離苗及各種側芽苗等。另外還可以采用宿根方法,就是當原料甘蔗采收時,不挖蔗頭,采收后再經過切頭、開根、排土、施肥即可。
植期
甘蔗生長期主要受氣溫和品種影響,在臺灣大約 14 ~ 18 個月,不過宿根的可以縮短,只需要 12 個月。生長期不足的甘蔗,不只產量低,而且糖度也較低。秋植甘蔗以八、九月,春植甘蔗以二、三月為種植適期,因為制糖開工期從十一月到隔年的四月,所以秋植蔗都有足夠生長期,而春植蔗需要延后采收來配合。
間作
幼蔗生長緩慢,土地沒有充分利用未免可惜,這時可以間作一期其它的短期作物,和蔗苗一起生長,趕在蔗苖長大之前收獲完畢,以增加土地收益。但有個條件需要遵守,就是間作的作物不能對蔗作有太多不良的影響。適宜的作物有甘薯、落花生、豆類、玉米、西紅柿、大蒜、馬鈴薯、瓜子西瓜等。
糊仔甘蔗
在輪作制度中,通常是一期新植,接著二期或三期宿根,再一期或二期水稻,然后又回到新植。而在末期水稻未收獲前,把新植甘蔗種植在水稻株間糊狀泥土中,稱為糊仔甘蔗。它的優點是既不影響水稻生長,又可使后作甘蔗提早種植,還可節省整地筑畦等作業費用。和*期水稻間作的,稱為*期糊仔甘蔗,也叫做春植糊仔甘蔗。和第二期水稻間作的,稱為第二期糊仔甘蔗,也叫做秋植糊仔甘蔗。
綠肥
預備秋新植的蔗田,可以利用前作收獲后的休閑時間播植綠肥,而在種蔗前犁翻入土,以供應土壤中的有機肥。常用的綠肥作物有太陽麻、田菁和虎爪豆等。
病害:白葉病、崁紋病、葉枯病等。只要得了病,不管是甚么病,一律無藥可醫,只能整株拔除,燒掉,再好好禱告,祈盼不會傳染開來,這就需要勤快巡查,早期發現,迅速撲滅。而更好的防治方法是育成抗病品種,不怕病毒來襲。
甘蔗育種
1887年Soltwedel在爪哇,J.B.Harrison和J.R.Bovell在巴巴多斯看到甘蔗產生種子可以萌芽成幼苗,這一發現揭開了甘蔗有性雜交育種史的序幕。此后,各產蔗國家無不以有性雜交育種為改良甘蔗品種的主要方法,尤其以種間雜交更為重要,創造出許多優良品種,為世界甘蔗育種事業奠定了基礎。爪哇以熱帶種與割手密雜交,通過3次高貴化育成一系列大莖、高糖、高產、抗病的優良品種,其中以POJ2878*為*,稱為世界*號蔗王。印度以熱帶種、割手密和印度種3個種雜交,育成Co213、Co281等優良品種。美國夏威夷以熱帶種、割手密、印度種、大莖野生種和中國種5個種雜交,育成H32-8560、H49-5等良種。世界各國都不惜巨資從事甘蔗雜交和新品種選育,并選育出一批產量高、品質優、抗性強的甘蔗新品種,促進了各國蔗糖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