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了解食用菌生長所需要的環境條件:
(1)溫度:一是食用菌生長*主要的環境條件,不同的品種,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對溫度的要求不同.一般菌絲體生長階段要求溫度較度,一般在20-26℃,子實體生長階段要求的溫度較低,一般在13-18℃之間.溫度的高低影響發菌的時間,出菇的時間和質量,因此溫度決定著生產的成敗和經濟效益.人們根據對溫度的要求分成高溫,中溫,低溫型菇,但是同一種菌也有高溫,中溫,低溫之分。
(2)濕度:有兩個含義,即基質的含水量,用百分比計算:含水量(%)=水重量÷培養料濕重×100,另一個意義是空氣相對濕度.不同的品種對基質含水量要求同,一般要求60%左右.如平菇,香菇則需60%,草菇則需要65-70%,在菌絲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要在75%以下為宜,這樣菌種則不易感染.在出菇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90%以上,否則影響子實體的生長。
(3)空氣和通風(氧氣和二氧化碳)食用菌是好氧真菌,氧氣不足則不能正常發育.食用菌生命過程是吸氧吐出二氧化碳.在菌絲體生長階段,一定濃度的CO2有刺激菌絲生長的作用,超過一定濃度則有抑制作用.在子實體生長階段,提高CO2的濃度影響子實體的生長,即降低品質,又降低產量,而充足氧氣,則利于子實體的分化和發育,提高品質和產量。
(4)光照:多數食用菌菌絲體生長階段,不需要光,弱光也無不良反應.強光則影響菌絲體生長.在子實體生長階段則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不需要直射光。
鑒于食用菌對溫度、濕度、空氣和通風(透氣性) 、光照的特殊要求,目前人們普遍采用透明長壽膜外復蓋一層遮陽網的塑料大棚來栽培食用菌,這種覆蓋材料每2-3年更換*每次成本在3-4元/平米,雖然也能滿足生產但并非是理想的,由于長壽膜透光率高棚內白天升溫快夜間降溫快,因此棚內溫度高空氣干燥,更重要的是這種適合于喜光類蔬菜花卉類作物的薄膜本身透氣性(蔬菜花卉是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氣而相反食用菌是吸收氧氣制造二氧化碳,因此食用菌對薄膜的透氣性有較高要求的)就差并不適合于食用菌種植(所以才外蓋一層遮陽網),雖然遮陽網能遮擋大部分陽光但當遮陽網吸收的能量飽和時其多于的能量還是要輻射到膜上使棚內溫度高,因此這種結構的塑料大棚很難滿足食用菌對溫度、濕度、空氣和通風(透氣性)的要求!從而影響產量和質量。
那么是不是滿足食用菌在理想的溫度、濕度、空氣和通風(透氣性) 、光照環境下生長就能向工廠化一樣四季生產呢?答案是肯定的,而能滿足這些條件的正是一種叫“食用菌專用黑白膜”的功能雙色膜!其連續使用可達8年,成本僅4元/平米!
這種薄膜是有歐洲和日本引進的養殖專用黑白膜,外白內黑,只要用于夏秋季節,覆蓋時白的顏色面朝上,具有強力反射能力,而黑色向內遏止光線透入,起到遮陽降溫效用,棚內溫度比其他蓬布和薄膜覆蓋的要降低很多.同時有叫強的防病蟲害生長效果。
這種薄膜具有較高的熱效應確保了地表溫度在夜間及冬季具有較好的保溫效果、減小溫差。熱效應(IR): 是指在夜間或冬 天,地面低溫環境下,保持膜內熱量溫度的能力,熱效應的測量單位是IR,(Infrared radiations/ 紅外輻射)的傳送長度,就是這個薄膜允許多長范圍的光譜穿透,也就是越大的IR,熱量越小,通常,熱效應是由內層(黑色層)實現的,散光率(光的散射)是由外層(白色層)實現的,內層吸收和阻隔土壤里外逃的紅外線,外層強力的散射作用將其反射回土壤里從而達到保溫效果,這種多功能黑白膜,薄膜中間層為調光層,其功能是把農作物或動物無需的光普轉變為有用的光普從而增加種養殖效益,同時中間層還起到隔熱的作用可保障棚內夏日降溫冬季及夜間保溫。
其用途非常廣泛如食用菌大棚;蠶桑大棚;水產養殖棚的覆蓋物、水耕栽培的不透水層;溫室的外層保溫、防凍,蔬菜大棚的覆膜;飼料牧草青貯保質、農副產品保鮮貯藏(如馬鈴薯);畜牧養殖、畜禽養殖(如養雞舍、養豬舍…), 花卉的遮陽、斷光(用以調整開花期)等等,對用于以上種植物和養殖物其產量及質量會成倍增加!同時有叫強的防病蟲害生長效果,由于黑白膜特殊的構造使棚空氣長期處于恒濕狀態并能增加棚內空氣的流動性和透氣性從而確保動作物在較舒適的環境中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