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麻黃雞原產地為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壽縣,現中心產區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丘陵地區的霍邱縣、壽縣、金安區、裕安區(約占70%),淮南市(約占10%),肥西縣、金寨縣、長豐縣(約占20%)等地區。
淮南麻雞是淮河流域勞動人民經過長期人工選育和自然馴化而形成的優良地方品種,歷史悠久,適應本地的氣候條件,耐粗飼,早期生長較快,肉質細嫩鮮美,耐受高溫高濕,且合群性強。在當地特殊的生態環境和飼養條件下,經過長期閉鎖繁衍而形成的產地主導地方雞品種,因母雞羽色黃中帶麻點而得名“麻黃雞”。早在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霍邱就有史料記載,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明·萬歷)霍邱縣志》有詳細記載,民國30年(公元1941年)統計資料顯示年末全縣養雞存欄9.14萬只,1957年全縣年末存欄277.4萬只,平均每農戶16只,農民把養雞視為“小銀行”,把這一地方品種正式統稱為“霍邱雞”。1987年《安徽省標準(皖D/XM14-87)》把“霍邱雞”品名稱確定為“淮南麻黃雞”,公布為“安徽省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1995年由安徽農業大學和霍邱縣畜牧局選派專家組建了“霍邱縣淮南麻黃雞品種資源保護課題組”,1996年由縣扶貧辦等有關單位籌資300萬元在本縣建設了“淮南麻黃雞選育場”,采取繼代表型選育法進行提純復壯工作,選育出具有基本一致的外貌特征,產蛋量和生長速度均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提高。2008年由“安徽皖西麻黃雞禽業有限公司”對麻黃雞資源進行整合,從保護種選育、孵化雞苗到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和生產全程技術指導服務,合同訂購商品雞(蛋),進行深加工和直外按銷售活雞鮮蛋,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對這一優良地方品種資源進行綜合系統開發利用,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該公司現有占地120畝的20萬套淮南麻黃雞原種場一座,年孵化2000萬只雞苗的現代孵化廠一座。其它配套工程項目仍在續建中。2009年全縣麻黃雞飼養量達3500萬只,雞蛋產量7萬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