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鯰(Clarias leather)又叫埃及胡子鯰、埃及塘虱魚、革極子鯰、埃及塘角魚、草胡子鯰(可能為筆誤所致),分類上隸屬于鯰形目、胡子鯰科、胡子鯰屬。常棲息于池底沿岸水域,喜群居,善鉆泥及穴居,是一種以動物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原產于非洲尼羅河流域,我國于1981 年引進。它具有個體大、生長快、產量高、食性廣、抗病力強、耐低氧、適應性強、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骨剌少等優點,因此,革胡子鯰是一種很有養殖前途的優良高產品種,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均很好。現養殖范圍已擴大到我國大部分地區。
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征
革胡子鯰體形長,體表無鱗,呈圓筒狀,頭扁平,口近下位,觸須(4對)較發達,眼較小。頭背部有許多呈放射狀排列的骨質顆粒狀突起。各鰭邊緣呈淡紅色,體側有黑色斑點及灰白色云斑塊,背部灰黑,腹部白色,口裂較寬。
生活習性
革胡子鯰屬于底棲性魚類,性情溫和,但幼苗時期種內競爭較為激烈,經常發生相互殘殺、弱肉強食現象。它白天飽食后喜歡聚集于池底、洞穴和陰暗處,夜間四處活動和覓食。由于長期棲息于底層穴居環境,造成視覺退化,對外界食物、刺激、敵害等的感覺,主要依靠口周圍四對發達的口須和發達的側線系統及嗅囊。同時革胡子鯰具有形似樹枝狀的鰓上輔助呼吸器官,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因此耐低氧能力很強。只要皮膚保持濕潤,長時間離開水也不會死亡。
革胡子鯰的遷徒能力很強,利用強壯的硬棘,在陸上支撐身體爬行,越過許多障礙物,從一個水體遷移到另一個水體去尋找新的生活環境。革胡子鯰屬熱帶、亞熱帶性魚類,耐低溫能力差。當水溫降到8~10℃,會造成凍傷,感染水霉病;當降到7℃以下時,則開始死亡。因此,革胡子鯰在人工越冬期間,水溫至少要保持在13℃以上。
革胡子鯰在溶氧量為0.8毫克/升的水體中(一般魚類要求水中溶氧量為1.7毫克/升)和PH4.8的酸性環境中(一般魚類要求水中PH值為5.6以上)仍能正常生活,甚至在腐敗發臭的水體中也能生存,但若長期生活在惡劣環境中,其生長也會受到抑制或導致多種魚病的發生。
食性
革胡子鯰是一種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其食量大,日食量為自身體重的5~8%,*可達15%以上,如投飼過量,會產生攝食過多而脹死現象。革胡子鯰耐饑能力強,魚種或親魚在人工越冬期間,4~5個月不投飼也不會死亡,當水溫升到15℃以上時開始正常攝食,溫度在20~35℃時攝食旺盛。一般5~9月為攝食盛期,此時生長速度*快。
在天然水體中,魚苗主要攝食輪蟲、水蚤、孑孓、枝角類、橈足類等。攝食后的4~7天,完全靠捕食獲得營養。適口的對象逐漸由小變大,以捕食較大型的枝角類為主,在枝角類不足時,也采食水中的有機碎屑、水生昆蟲、蠕蟲等。成魚階段主要捕食水體中的蠕蟲,水生昆蟲、底棲動物、小魚、小蝦及動物尸體、有機碎屑、植物的嫩莖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投喂禽畜的血、內臟、魚粉、蠶蛹、螺蜆肉、蚯蚓、蠅蛆等動物性飼料;也可投喂米糠、花生餅、麥麩、豆餅和玉米粉等植物性飼料。
生長
革胡子鯰性貪食,常飽食后潛伏于池底的陰暗處不動。因此其生長快、產量高、生產周期短。在我國南方每年可養2~3季,在池塘條件下養殖,經4~5個月飼養,當年魚苗一般可長到0.5公斤,*個體可達2公斤以上,畝產可達5000公斤。對于上年越冬魚種,普遍可長到1公斤,*個體可達4公斤以上。
在實際養殖工作中,要注意幾個問題:
要做好防逃工作,尤其是土池在下雨天,池壁有緩坡的話,革胡子鯰會逆流而上,逃出池塘;在飼料一段時間以后,革胡子鯰的個體會出現很大差異,要及時采取 “捕大留小”的方法,把達到上市規格(1.5公斤/尾以上)的魚捕出出售,以提高整個池塘的魚產量;在北方地區,“10.1”國慶節后一個星期內,鯰魚要全部起捕上市,以免在池塘中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