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用甘藍型雄性不育系陜3A和雄性不育恢復系墾C8雜交配制的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1996年分別通過內蒙古自治區和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
1、品質特性:含油量41.2%,芥酸含量<1%,油酸55.24%,亞油酸24.4%,硫代葡萄甙80μmol/g,屬低芥酸中硫甙優質油菜品種。
2、產量水平:1994和1995年在北方春油菜區的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參加區試,據兩年十四個點次試驗結果統計,平均比對照品種增產21.2%,生產試驗示范七個點次,平均比對照品種增產30.9%;1995年在甘肅張掖農科所試驗*畝產達303.7公斤;在冬油菜區的陜西大荔點從1992~1996連續五年試驗,在試區平均畝產221.05公斤與對照秦油二號產量相當。1996年在安徽合肥華夏農業技術研究所試驗,畝產243.8公斤,在2月中旬晚播的情況下,畝產仍達150公斤左右;同年蕪湖縣易太鄉農技站12月1日種植11.7畝,實收畝產207.13公斤。
3、一般農藝性狀:甘藍型,偏春性,生育期短。在我國北方春油菜區春播,全生育期105天左右;在黃淮區秋播可比當地甘藍型油菜遲播一周,全生育期240天左右,在冬季不凍的長江流域可從當年10月到翌年2月中旬均可播種,并能正常成熟收獲。所以它是一個適應性廣、播期彈性大的優質雜交種。在每畝1.2萬株密度下,株高160cm左右,有效分枝部位70cm,*有效分枝數8.4個,全株有效角果300個左右,每果粒數26粒,千粒重3.0g左右,較耐菌核病,輕感病毒病。
4、適宜推廣地區:我國北方春油菜區春播,黃河長江流域冬油菜區秋冬播,但在冬油菜區秋播時應注意適當晚播。
5、栽培技術要點
5.1 播期:黃淮冬油菜區可比當地油菜遲播一周左右,長江流域冬季氣溫高,早播易早花,可從當年10月起播到翌年2月中旬。
5.2 播量:直播每畝0.25公斤,育苗移栽每畝用種0.1公斤。
5.3 密度冬油菜區0.6—1.0萬株;晚播田2萬株左右。
5.4 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施好硼肥。一般畝施氮肥10—12公斤;過磷酸鈣30—50公斤或磷酸二銨8—10 公斤;長江流域土壤缺鉀嚴重,應視缺鉀程度適量補足;土壤缺硼會發生花而不實癥,應視土壤缺硼程度畝施硼肥0.5—0.75公斤或噴施高效速溶硼肥,分兩次畝噴100克。
5.5 管理:在黃淮流域冬油菜區,要注意冬前培土,防凍保苗。一般在6-7片真葉期噴150ppm多效唑,11月中旬臨凍期培土防凍。長江流域要注意排澇防漬,并及時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