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棉13號(原名新七12-3),系河南省新鄉(xiāng)縣七里營鎮(zhèn)棉花原種場與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協(xié)作,以373-58×158-4雜交系統(tǒng)選育而成。1995年6月經(jīng)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命名。
一、產(chǎn)量表現(xiàn):
1990 年在河南省麥棉套棉花品種預備試驗里,平均每公頃皮棉1634公斤,較對照中棉12號增產(chǎn)9.8%,霜前皮棉較對照中棉12號增產(chǎn)10.8%,居試驗*位;1991-1992年參加河南省麥棉套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1991年平均每公頃皮棉1459.5公斤,較對照中棉12號增產(chǎn)11.1%,霜前皮棉增產(chǎn) 12.5%居試驗首位。兩年增產(chǎn)均達顯著水平;1993-1994年參加河南省麥棉套棉花品種生產(chǎn)試驗,平均每公頃皮棉1244.25公斤,較對照中棉 17號增產(chǎn)10.63%,霜前皮棉較中17增產(chǎn)15.2%,1994年更為突出,平均每公頃皮棉1314公斤,霜前皮棉較中17增產(chǎn)15.2%,總產(chǎn)皮棉較對照中棉17增產(chǎn)15.3%,達極顯著水平。
二、纖維品質:
經(jīng)過農業(yè)部棉花品質監(jiān)督檢測中心連續(xù)四年的HVI900纖維測試儀測得纖維潔白,2.5%跨長30.5毫米,整齊度51.1%,比強度21.3g/tex,馬克隆值4.5,氣紗品質1881,各項品質指標符合紡織工業(yè)用棉要求。
三、抗病性:
由河南省家科院植保所和河南省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植保系病圃鑒定,枯萎病指數(shù)1.3,黃萎病指數(shù)為21.4,葉斑病指數(shù)29.7,紅葉莖枯病指數(shù)21.1,該品種綜合評為高抗枯萎、耐黃萎、耐葉斑、耐紅葉莖枯病的多抗型品種。
四、特征特性:
該品種為中熟偏早的陸地棉品種,生育期130天左右,較中棉12號早熟4~5天,生長整齊,苗期長勢一般,蕾鈴期長勢較強,植株清秀,株型松散,株高中等偏高,莖桿硬,果枝分布均勻。*果枝節(jié)位8~9節(jié),葉片中等偏小,通風透光,易治蟲,單株結鈴性強,吐絮暢而集中,上、中、下三個部位結鈴勻稱,鈴卵圓形,鈴殼較薄。單鈴重5.4克,衣分40.7%,籽指10.2克,霜前花率85%以上,在麥棉套栽或地膜覆蓋條件下霜前花率更高。
五、適應范圍與栽培要點:
該品種適合各種麥棉套種方式,套栽棉田應于3月下旬育苗,4月下旬移栽,地膜覆蓋棉田應于4月中旬蓋膜,直播偏差的砂土地,中后期注意噴施葉面肥,多雨年份與肥粘土地要控制氮肥,蕾鈴肥要重施,苗期7~8片真葉時每畝化控0.4克縮節(jié)胺,以后可根據(jù)棉田生長情況適當進行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