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科技 > 種植技術 > 云南冬季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
云南冬季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
農業網   來源:365農業網 閱讀數:484

  目前,馬鈴薯已成為我省南部地區冬種主要作物之一,每年種植面積在50萬畝左右,畝純收入在700~800元,總產值近達3億元以上,是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根據多年來的試驗示范和積累的栽培經驗,我們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冬季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

  一、馬鈴薯的施肥原則

  馬鈴薯在云南省南部地區反季節栽培從播種到收獲通常為120~130天。一般播種后20~25天出苗,60天現蕾開花。馬鈴薯一生對肥料三要素的要求以鉀*多,氮次之,磷較少。現蕾開花期為吸肥高峰。研究表明,每生產500千克塊莖需吸收氮2.5~3.0千克、磷1千克、鉀4~5千克。

  根據馬鈴薯的生長規律和我省冬季氣候條件,冬季種植的施肥原則是:前促、中控、后保。前期應盡可能地使馬鈴薯早生快發,多分枝,形成一定的豐產苗架,施肥以氮磷為主,出苗后60天內將90%的肥料施下;中期控制莖葉生長,不讓其瘋長,促使其轉入地下塊莖形成與膨大;后期不能使葉色過早落黃,以保持葉片光合作用效率,多制造養分供地下塊莖膨大,施肥上以鉀肥為主,適當補施氮肥。距收獲期30天應將肥料全部施完。

  二、根據產量、地力定施肥水平

  馬鈴薯施肥水平應根據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以及產量指標來確定。在確保水肥的前提下,以種植冬季馬鈴薯專用品種抗青9-1、云薯501為例,*畝產量可達4000千克。我省冬季種植馬鈴薯的土壤一般為水稻田土,常規化驗結果表明,大多數地區的土壤都有較高的肥力,為高產穩產打下良好基礎。2002年起,我們對馬鈴薯種植大戶進行定點調查以及平衡施肥試驗結果表明:在每畝施用2500千克廄肥的基礎上,施用三要素*比例為N:P205:K20為1:0.4:1.2的化肥,產量可達2500千克以上。

  三、根據吸肥特性定施肥措施

  (一)施足基肥 馬鈴薯施肥以基肥為主,一般占總用肥量的60%~70%。基肥結合整地或覆土時施入,播種后每畝用2000~2500千克廄肥蓋種,同時把總施肥量50%的氮肥、40%的鉀肥和*的磷肥條施在廄肥上,隨即覆土。廄肥來源廣,取材方便,養分全,是理想的馬鈴薯有機肥和蓋種材料。

  (二)早施追肥 氮肥在追肥中不宜過遲,尤其在后期,以避免莖葉徒長和影響塊莖膨大及品質。中后期以施鉀肥為主。可分為2~3次施用,齊苗時進行*次追肥,促早發,增加光合作用面積。此時氮肥占施氮量的30%,鉀肥占總施鉀量的20%,兌水澆施。現蕾時進行第二次追肥,促莖葉持續生長,增加光合作用面積,有利于塊莖的膨大。這次追肥一般施入總施氮量的20%,總施鉀量的40%。追肥宜在下午進行,應避免肥料沾上葉片,肥料撒施后應立即澆水以加速肥料溶解,兼顧清洗葉片。試驗表明后期增施鉀肥不僅可增產,而且商品率較提高。以后看苗施肥,苗勢差的每畝應補施4~5千克的進口復合肥。

  (三)適當根外追肥 馬鈴薯對鈣、鎂、硫等中、微量元素要求較大,為了提高品質,可結合病蟲害防治進行根外追肥,畝用通用型葉面肥200克400倍液噴施,前期用高氮型,以增加葉綠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后期距收獲期40天,采用高鉀型,每7~10天噴*,以防早衰,加速淀粉的累積。

  四、根據生育期選擇肥料

  施足基肥可以促進馬鈴薯前期枝葉繁茂,根系發達。施用的肥料:氮肥以尿素為主。尿素肥性溫和不易灼傷幼苗和根系,施入土壤后需經過分解轉化為碳銨后才能被作物吸收。磷素肥以過磷酸鈣為宜,它不僅含磷,還含有硫、鈣等中量元素;鉀肥采用硫酸鉀,施肥時可將三種肥料混合一起,條狀施入畦中。

  *次追肥可采用碳酸氫銨加過磷酸鈣兌水澆施,施肥時應使碳銨充分溶解,以免桶底肥液濃度過高灼傷葉片。中后期則多采用尿素、氯化鉀或進口復合肥混合施用。在肥料的選擇上以進口復合肥為主,整個栽培過程都采用氮:磷:鉀比例為15:10:15的進口復合肥。需要注意的是進口復合肥肥效高,使用方便,但價格較高,增加生產成本,且配比不合理,尤其磷素含量過高,作物吸收不完全滯留于土壤中,造成浪費,易污染環境。

農業網編輯:agronetyanglei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