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關鍵。一年四季,在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南坪村的蔬菜基地里,群眾滿臉歡笑話豐收的場面隨處可見。
近年來,南坪村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工作總目標,用好用活脫貧攻堅政策,推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在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上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大戶帶小戶”,同奔致富路。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南坪村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優勢,把農村黨員培養成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率先搞起蔬菜種植,成為種植大戶,從而引導村民種植蔬菜,助農增收。這讓很多村民看到了“大戶”從中得到的利益,也嘗試著從事蔬菜種植,嘗到甜頭后,多數都加入到了種菜的行業中來。
“起初我們中寨組這個地方種菜的很少,現在多了,這一片都成了蔬菜基地。”胡寶華指著眼前的一片蔬菜地說:“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大戶’起到了帶頭作用,他們既給菜農講經驗,還幫助銷售。”胡寶華是南坪村中寨組村民組長,也是一名黨員,據他說,他也種了二十多畝蔬菜,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種植“大戶”了。
楊先菲也是南坪村中寨組村民,前些年也是一位*的“貧困戶”,后來受到種植大戶的影響,并通過培訓,自己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并一躍成為當地的蔬菜種植能手。
據了解,目前,南坪村已形成寨中源、金鴻等年產值突破百萬以上的專業合作社5家,種植規模達30畝以上的職業種植大戶30余家,輻射農戶609戶,帶動建檔立卡118戶457人脫貧。
“訂單種蔬菜”,銷路有保障。
在蔬菜種植過程中,南坪村始終扭住“產銷對接、以銷促產”這個關鍵牛鼻子,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展投資少、效益高、見效快的訂單產業。
寒露過后,天氣漸冷。這些天,在南坪村的蔬菜基地里,有忙著收菜的,有開始倒騰土地的,還有端著盆施肥的……一片忙碌景象。周家琴也不例外,正在一個大棚里為西紅柿掐顛、夾枝。看到滿棚長勢良好的西紅柿,當筆者問及銷路時,周家琴樂滋滋的說:“不愁賣,已經有銷路了,我們這是訂單種植的。”
像周家琴這樣訂單種植蔬菜的農戶不少,胡治光就是其中一位,他通過“訂單種蔬菜”的方式,今年種了一畝二分地的薄荷,定期采摘后送到商家手中,每月能獲得2000多元的收益。
南坪村黨總支副書記楊成忠表示:“我們采取‘訂單種蔬菜’的模式,主要是解決菜農的銷路問題,也是通過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方式,引領群眾抱團發展,共同受益。”
“套種經驗好”,戶戶能增收。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對于一個農民來說,如何耕耘好自己的土地,讓土地產生*的效益,是忙碌所愿。傳統種植模式,玉米或者是水稻,產量不高,市場價格也不好,如何在有限的地里做好無限的文章,是菜農們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長期的蔬菜種植中,當地菜農摸索總結出了“大株套小株,高株套矮株”的“套種”模式。該模式既是有效提高復種指數,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產出率和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也是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一條主要技術途徑。
“套種這種方式當然不錯了,好得很,原來種水稻只收一季,現在種蔬菜一年四季都有,并且種類不同,每畝可增收近5000元哦。”正在地里給蔬菜除草的菜農胡治江說。
如今,“套種”經驗不僅讓村民們“鼓了錢袋”,還“富了腦袋”,村民們的發展觀念實現了從 “要我種”向“我要種”、“要種好”的華麗轉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