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脫貧路,今昔兩重天。如今,果洛大地處處滄海桑田,舊貌變新顏。從“吃飽”到“吃好”,從“舊帳篷”到“新農村”,從“泥濘小道”到“硬化路”,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的鄉村在變美、產業在變強、村民在變富。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甘德縣對標“兩不愁三保障”,聚焦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發展、政策落地見效,集中精力、持續用力、精準發力,全力以赴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數據最具說服力。截至目前,全縣牧民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389元,同比增長22.5%,達到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全省11499元),實現了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人口清零。
如今,面對決勝全面小康的目標任務,甘德大地的步伐愈發鏗鏘。
迎難而上,改善條件夯根基
秋日艷陽下,甘德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一幢幢規劃有序的樓房鱗次櫛比,雪山下回蕩著人們爽朗地說笑聲,小孩子們正相互追逐嬉鬧,盡情享受搬遷后的幸福生活。
下藏科鄉旦庫村的村民倉巴坐在寬敞明亮的客廳,感慨不已:“五年前我一無所有,靠著給別人放牛養著一家人,現在住進了新房、過上了新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2016年,在黨和政府地幫助下,倉巴一家告別舊土墻屋,搬進80多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新房。他算了一筆賬:一家享受低保金,他有公益性崗位補貼、產業補助、臨時救助金等救助補貼,已滿足一家人生活所需。
“該享受的政策都享受到了,生活也有著落了,明年我要發展畜牧養殖!”談到未來,倉巴充滿信心。
“兩不愁三保障”是底線任務,承載著厚重的民生期待。自2016年開始,甘德縣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統籌安排各類項目資金3.8億元,建設安置點25個,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1855戶7453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
倉巴告訴記者,他的母親患有眼睛殘疾,以前阿媽的病只能認命,兩個孩子有點感冒到不怕,就怕患上看不起的病……
現在,隨著甘德縣實施構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的“三重醫療保障”,使得倉巴有了給母親看眼病的能力,“看病難、難看病、一病回到解放前”這些縈繞在貧困戶身上的夢魘得到解決。
據了解,“三重醫療保障”確保了全縣貧困人口百分百參加醫療保險,百分百享受醫保待遇,切實減輕了牧民群眾就醫負擔。截至目前,甘德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享受醫保待遇2331人次,基本醫療報銷金額896.8萬元。
強化“造血”功能,讓產業發展再展雄風
甘德縣的實際草場少、人口多。但海拔高、環境潔凈,賦予了當地牦牛肉品質質量好、肉質鮮美、蛋白質含量高等其它牛肉無法比擬的獨特風味。
從2017年開始,甘德縣江千鄉協隆村的202戶牧民,隨著“甘德牦牛”品牌產業,從牧民成為了“工人”,收入渠道開始從腳下的草原,伸向2800多公里外的上海市場。
江千鄉協隆村牧民叁木才說起牦牛肉如數家珍:“我現在是把牛按年齡分開,3年的牦牛肉質量最好,年齡過了的牛用來當種牛。”
叁木才拿出存折,詳細算起來:每年全家收入草補5000元,低保金11000元,村里的飼草基地分紅1028元,在雪山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一年工資近3萬元,家里的牦牛可獲利8000元。
這僅僅是甘德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甘德縣落實產業扶持資金6736萬元,大扶持全縣7個鄉鎮36個村2702戶10525名貧困群眾力發展生態畜牧業、服務業、商業、特色養殖業等產業,年效益532萬元。
甘德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吳成全介紹說,現在全縣建成16處奶牛養殖基地, 6處野血牦牛和藏羊繁育基地,涉及牧戶2192戶6746人,戶均增加收入2661.40元,貧困群眾已成為生態畜牧業發展最大受益者。
不走回頭路,激發內生動力脫貧奔小康
當得知國家決定開工建設“德馬”高速(花石峽至久治)后,一度不愿意戴上“貧困戶”帽子的旦正,在擺脫貧苦的路上苦苦尋求脫貧機會的他,抓住了這次機遇。
“要修路,公路工地上少不了一些活……”旦正主動找到中鐵十七局的“第一書記”工程師劉印洲,希望能獲得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干。
旦正拿著2萬元的貸款,說服了323名貧困戶一起包工程,短短幾年,旦正帶出來的這支務工隊累計用工300多人次,掙得了300多萬元的收入。
“國家支持、干部幫助!我們自己也必須動起來,通過雙手去脫貧,改變舊觀念再不走回頭路。”正如恰曲納村的村黨支部書記格保所說,激發內生動力齊心脫貧奔小康的精神頭兒,已經使得全村的加油站、飼草基地、野蘑菇加工廠、餐飲產業等村集體產業發展迅速。
從脫貧攻堅戰打響之日起,甘德縣就將“扶志”和“扶智”,放在了重要位置。通過開展“甘德縣精神脫貧暨感恩教育巡回宣講”;利用“扶貧日”“脫貧光榮戶”表彰等活動,明確釋放了“扶貧不扶懶、扶干不扶看、扶志不扶靠”的信號,來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和增強他們靠雙手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乘風破浪,決勝在酣。如今,甘德兒女正步履鏗鏘,攜手邁向全面小康之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