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魚米之鄉”,很多寧夏人以此為驕傲。
在這塊田地生產的寧夏大米多次在全國性評比中斬獲殊榮,甚至得分還超過日本的月光大米。然而,就是這么好的寧夏大米,在全國市場占有率卻十分有限。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寧夏大米叫好不叫賣?
寧夏大米走向市場難解資金之困
寧夏水稻“寧粳43”是寧夏農業技術人員培育出來的優良品種,其得益于寧夏特有的光照條件、晝夜溫差、土壤條件和黃河灌溉之利,出產的大米觀之有羊脂玉的色澤,聞之有泰國大米的香味,吃起來不僅勁道,而且口留余香。
一位經濟學家告訴我們,雖然寧夏大米口感好、品質優,但影響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不僅僅是品質,還有資金、技術、管理、品牌、營銷等各方面的因素。
寧夏塞外香公司是寧夏大米生產企業中的“龍頭”企業,雖然資產已達數億元,但公司始終沒有邁過去資金這個坎。
近年來,為了通過擴大種植規模占據市場,塞外香公司開始從農戶手里流轉土地,土地流轉費每畝每年高達800元-1000元,按畝產800公斤水稻計算,僅土地成本一項,每公斤水稻就高達1元至1.25元,相當于北大荒米業水稻總成本的2倍。由于寧夏大米剛性成本過高,難以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致使寧夏農業板塊還沒有一家主板上市企業。在新三板市場上,寧夏農業企業募集資金十分有限,多數企業是掏錢買吆喝。
寧夏大米走出去尋找解困之路
面對高成本之困,寧夏大米企業開始探索“走出去”解困之路。
在自治區商務廳、農牧廳的指導和支持下,2015年9月中阿博覽會期間,寧夏塞外香公司與毛里塔尼亞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公司(SONADER)簽訂了5萬公頃土地綜合開發協議。2017年11月,公司又與毛里塔尼亞經濟與財政部簽訂了《土地租賃合同》,租期30年,每公頃土地每年租金為1歐元。
在這片國外平坦、肥沃的土地上,寧夏大米企業*與中非重工投資有限公司合作,通過發起基金、融資租賃以及供應鏈金融等多種形式,在毛里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投資建設農機展示中心、實操培訓中心、維修保養中心、農機化服務公司、水稻育種示范中心、水稻規模化種植基地、大米加工廠及飼料加工廠等項目。
也許,“走出去”發展,是寧夏大米破解資金與規模之困的一條新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