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于水價機制不健全,農業水價改革始終面臨簡單提價農民難以接受、不提價工程難以良性運行的“兩難”困境。
“兩難”困境
——農業水價倒掛嚴重
正值冬日灌溉的好時機。當記者來到陜西省禮泉縣阡東鎮力士村采訪時,村民張應旗正手持鐵鍬站在地頭,看著渠間的水流入他的“三畝一分地”。
禮泉縣地處渭北黃土高原南緣,干旱少雨,水資源緊缺。“其實陜西省屬于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地區。據統計,全省水資源總量423.3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8位,人均和耕地畝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陜西省水利廳農村水利處處長白鵬翔說。
獨特的地理環境也造成了這里的水并不便宜。
“在大型灌區,終端農業水價平均為0.245元每立方米,而灌區農業供水運維成本為0.629元每立方米。由于水價形成機制不合理,政策性水價倒掛嚴重,導致灌區運行問題突出。”白鵬翔坦言。
一方是高居不下的灌溉費用,另一方還要保證農民的負擔不增加,這個難題如何解決?
“近些年,我國建成和改造了一大批農田水利工程,如果水價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這些新建工程將同樣陷入不能良性運行的境地,將大大降低投資效益,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和廣大農民群眾切身利益。”水利部副部長田學斌表示。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決定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以促進農業節水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意見》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節水和農田水利體制機制創新、與投融資體制相適應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
田學斌表示,農業是用水的大頭,實施國家節水行動,要求通過水價改革,不斷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實現綠色發展。同時,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是全面深化農田水利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的新途徑。
但農業水價要如何改革才既能讓農民愉快地接受又能起到節水的效果,卻是個大問題。
“由于水價機制不健全,農業水價改革始終面臨簡單提價農民難以接受、不提價工程難以良性運行的‘兩難’困境。解決這個困境,確保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是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重要任務。”
為此,2017年,水利部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各地水利部門也按照國辦《意見》精神和各部委的工作要求,在試點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探索改革措施,改革工作由點到面穩步推進。
初試牛刀
——畝均灌溉用水量降低20%左右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成敗,*終取決于是否得到農民群眾的擁護;農民群眾是不是擁護改革,取決于是否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有獲得感。”田學斌說。
從2017年開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在陜西一些大型灌區試行。如何讓農民擁護并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陜西有關部門可謂絞盡腦汁。
“我們探索嘗試三種價格的構成的改革模式,一是按照成本定價,二是按照農民用水合理負擔水平定價,三是省屬灌區試行按‘國有骨干現行供水價格加末級渠系實際運行維護成本’定價。”白鵬翔說。
白鵬翔又進一步解釋說,“模式一是將提價的部分直接補貼到用水戶,實行價補分離,補貼資金通過灌區管理單位根據實際用水情況發放給農民;模式二是對灌區和用水戶分別進行補貼,國有差額部分補給灌區,末級渠系提價部分補給用戶;模式三是將國有骨干工程供水價格和運行維護成本的差額部分補貼到灌區,用水戶不補貼。”
村民張應旗告訴我們,原先村里的灌溉用水價格是每立方米0.25元,水價調整后,糧油作物的灌溉用水價格上調到每立方米0.277元。“雖然單價漲了,但有一些比如渠道維護的費用減免了。拿這次冬灌來說,一共花費100多元錢,比以前還少了呢。”
單價的提高還激發了張應旗節水的熱情。“你看,我對田地進行整平、在中間加一道畦都可以起到省水的效果,能省不少水呢,以前都是直接漫灌,沒想那么多。”張應旗笑著說。
陜西省物價局成本分局局長云育兵告訴我們,“提價的一個目的在于節水,用這種方式鼓勵用水戶通過不同的形式節約灌溉用水。”
數據顯示,實施改革后,陜西畝均灌溉用水量平均降低20%左右。
據白鵬翔介紹,除了推行三種模式的用水價格外,陜西省還試行“分類水價”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逐步建立“農業水價形成機制、*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灌區管理創新機制、基礎設施改造機制”四項機制;推行水權制度改革,探索水權回購;利用分類價格調動末級渠系管水組織工作積極性。此外,還創新性地實行渠道斗口和分渠引水口“雙標尺、同計量,以斗口計量為準”的計量監督方式,提高供水透明度。
在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座談會上,田學斌介紹說,截至2017年11月份,全國完成農田水利設施投資4000多億元,60%以上的大中型灌區實現了支渠以上計量。其中,陜西省利用中央水利發展資金1500萬元,對13個省屬灌區的7052條斗渠及以下渠道計量設施進行查漏補缺、更新完善。
在田學斌看來,這次農業水價改革成效初步顯現。“目前,全國有130多個縣和灌區調整了農業水價,357個縣和灌區水費收入加*補貼后達到工程運行維護成本。通過改革,群眾的節水意識明顯增強,‘用水計量、有償使用’在農民群眾的頭腦中逐步形成自覺意識。”
放眼全國
——改革仍要因地制宜
據報道,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也對陜西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陜西省抓早動快,扎實開展大型灌區農業水價情況調研,摸清灌區群眾實際用水負擔,積極實施水利工程成本監審工作,利用半年時間完成13個大型灌區的監審工作,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盡管改革初見長效,但田學斌表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水資源稟賦條件不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程度不同,工程條件、種植結構千差萬別,這決定了改革的重點和路徑也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
“國辦《意見》對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做出了系統性安排,所以各地水利部門對《意見》的精神實質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把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水平和保障工程良性運行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和做法,要考慮小范圍試點和面上工作的不同,不要簡單復制、照抄照搬,避免改革走彎路。還要盡量減少改革環節,降低改革成本,提高改革的可操作性,避免改革流于形式。”田學斌表示。
據介紹,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已印發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績效評價辦法辦法(試行)》,今年年初將對2017年工作進行績效考評。
“這是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次考評,各部委已達成一致意見。要充分發揮考評的導向作用,考評結果將與各類資金分配掛鉤。各地要按照考評辦法,根據各自的實際,制定考評細則,確保圓滿完成*次績效考評工作。要根據每年的工作計劃,加強改革工作的督導,促進各項工作的落實。”田學斌表示。
田學斌尤其提到了“花錢買機制”。“要按照充分利用中央水利發展資金、中央維修養護資金、大型灌區節水改造資金用于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政策要求,落實好資金投入,加大省級資金的投入力度,通過財政政策的引導,讓改革相關方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作為“花錢買機制”的典范,白鵬翔告訴我們,“目前,陜西省《農業水價*補貼和節水獎勵資金使用辦法》已經印發,預計實施以后,用水戶將在2018年灌溉結束后享受到相應的補貼和節水獎勵。”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