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化市通化縣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探索創新、因地制宜,通過實施“五大行動”,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實施“優勢產業壯大行動”,著力發展特色農業。將發展園藝特色產業作為突破口,推動“通化林下參”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加快建設快大人參產業園區,重點培育了青山實業、中韓移動飲品、東寶集團等人參產業龍頭企業,使通化縣成為全國*的人參集散地之一。2017年完成糧粒玉米調減4萬畝,全縣實現園藝特產業產值19億元,園藝特產種植面積穩定在17萬畝。
實施“產業融合加速行動”,著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探索“農業+旅游”發展模式,建成了萬畝水田農業觀光園、夢里水鄉·貢米小鎮、石湖國家森林公園、赤柏高麗谷花海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區,打造了多條精品旅游線路。同時,大力推廣“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構建了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引導農戶把蜂蜜、木耳、松子、榛子等農特產品上網銷售、直郵配送。2017年,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5億元,較2016年增長了22%。
實施“特色品牌培育行動”,著力發展品牌農業。東寶藥業、通天酒業已成為全國知名品牌,西江貢米、禾韻藍莓、大泉源酒等在省內已有較高知名度,禾韻藍莓獲得國際藍莓組織表彰。加大對優質農業品牌的宣傳推廣力度,截至目前,全縣獲得*商標6個、地理標志認證3個、吉林省*商標15個、*農產品6個,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的農產品39個。
實施“經營體系升級行動”,著力發展高效農業。以培育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龍頭企業為重點,加快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同時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力度,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活動50余場次,累計培訓農民1.5萬人次。此外,引導農民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以及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轉,加快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進度。截至目前,全縣流轉土地面積12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7%。
實施“農業生態治理行動”,著力發展綠色農業。廣泛應用清潔生產、綠色防治和節能減排技術,2017年全縣化肥、農藥施用強度分別比2016年下降了13.5%和42%。成功創建全國首批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大力實施綠色農業工程,重點啟動了有機藍莓產業科技示范園區項目、東明農牧業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項目、10萬畝青食玉米全產業鏈項目。截至目前,全縣綠色食品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面積達30.5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70%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