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資金短缺是*為重要的制約因素之一。國家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農業農村發展,但是遠不能滿足實際所需。實現鄉村振興,錢從哪兒來?國家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更要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特別是引導農業企業投資農業農村的熱情和活力。
一些經濟發展比較好的村莊,背后往往有一個或者幾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重要支撐。這些企業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從誕生之日起,就與農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成為當地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帶動力量。還有一部分農業企業是通過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引進來的工商資本。對于一些經濟發展極為落后、資金嚴重匱乏的農村,工商資本不僅帶來了充沛的資金,還帶來了現代農業生產的要素。如浙江安吉縣遞鋪街道魯家村以前是一個山區貧困村,通過招商引資20多億元,建設21個家庭農場,短短六七年時間,就從一個貧困村蛻變為全國聞名的富裕村。
農業企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無論是本地土生土長的農業企業,還是引進來的工商資本,他們以其自身擁有的人才、技術和資金優勢,在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中發揮示范作用,形成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動能;在實施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領小農戶共享發展成果中發揮帶動作用,真正起到了激活一片區域,壯大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農民;吸引和集聚生產要素,形成產業高地,解決了鄉村產業空心化問題。
但是,由于農業投資規模大、周期長、經濟效益見效慢、資金回收時間長,需要企業耐得住寂寞,才能不忘初心。受逐利性驅動,一些企業下鄉“跑馬圈地”,長時間大面積租賃農民土地“種房子”,建豪華別墅或者私人宅院,導致出現“非糧化”“非農化”傾向;一些企業下鄉投機色彩較濃,鉆國家政策空子,套取國家農業補貼,盲目上馬項目,導致土地流轉“泡沫化現象”,甚至出現企業賺不到錢跑路,把風險全部轉嫁給農民的現象;一些企業下鄉后,沒有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排斥農民、代替農民甚至與農民爭利,老板富了,農民卻被邊緣化,成為現代農業的局外人、旁觀者。這些現象必須引起足夠重視,要讓農業企業和涉農資金真正服務于農。
對政府部門來說,必須優化政策,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保障企業土地供給,激發企業投資農業的積極性。同時,政府部門要建好工商資本下鄉的“防火墻”。首先,嚴格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準入條件,允許其投資現代種業、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流通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以及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重點領域,引導工商資本真正下鄉“務農”。其次,建立農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政府部門應該幫助企業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或者“企業+家庭農場”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與當地農民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既要富了老板,又要使農民分享企業發展紅利,多途徑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第三,建立工商資本下鄉的風險防范與預警機制。這方面一些地區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比如有的地方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實行租金預付制度。有的地方建立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監管體系,對資本下鄉后的運作進行全過程動態監控,防止可能出現的違規行為和半拉子工程,切實保障工商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的權益等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