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質量興農不僅是農產品質量的提檔升級,更是農業發展質量的轉型升級,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推動實施質量興農戰略,需要在建立完善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理念,抓住關鍵,形成激勵相容、多方共贏的政策體系。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支持原則。無論是提升農產品質量還是農業發展質量,關鍵是要營造能夠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要培育規范生產經營的市場主體,要建立起質量的市場價值實現機制。政府重在制定完善質量評價標準體系和獎懲規則,盡量減少和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大力支持改善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夯實質量興農的物質基礎;對完善產業鏈、培育品牌等公共服務和薄弱環節給予適當獎補,增強發展動力,激活內生活力;建立健全利益聯接和分享機制,實現多方共贏,調動全社會積極性。
第二,抓住質量興農政策支持的關鍵。質量興農需要循序漸進,持續推進。當前重點抓住四個關鍵點。一是全力推動優勢特色農產品提質增效,改善農產品供給結構,滿足人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要立足“產得好”,推進農業標準化綠色生產,大力推廣高效低毒農藥獸藥、綠色防控技術,支持農牧結合、種養循環農業發展;要實現“賣得好”,實行品牌化經營,著力打造一批有市場影響力、有文化內涵的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支持發展產后加工、鼓勵發展訂單農業,幫助農民實現優質優價訂單銷售;要確保“吃得好”,支持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加快建立產地質量證明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確保消費者買的放心、吃的安心。二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壯大,走質量效益發展之路。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支持制度健全、管理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開展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發展綠色高效的專業化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三是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圍繞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農村創業創新,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按照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的思路,以鎮為主要平臺,以農業主導產業為依托,建成一批產業興旺、經濟繁榮、綠色美麗、宜業宜居的農業強鎮,推動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輻射帶動鄉村振興發展。四是支持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解決農業生產突出環境問題。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草原、漁業水域等重點農業生態系統生態補償機制,擴大耕地輪作休耕試點;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農用殘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突破口,全面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
第三,創新支持質量興農的政策工具。既要在點上支持開展質量興農試驗示范,又要在面上推動建立質量興農的激勵約束政策,不斷提高政策效能。要探索生產者補貼與耕地養護、生態保護、綠色生產等責任掛鉤機制;完善農業綠色發展績效評價機制,將評價結果與補貼安排掛鉤,獎優罰劣;爭取出臺農業品牌獎補政策,推動建立訂單農業履約保障機制。此外,還要善于運用擔保貼息、風險補償、投資基金等市場化政策工具,調動市場主體投資質量興農戰略;加快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業務運營,深入實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幫助新型經營主體解決發展中的貸款難、貸款貴、風險高等問題;鼓勵金融機構、社會資本通過PPP以及組建產業投資基金或設立專項貸款等方式支持質量興農,推動建立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農業部財務司司長陶懷穎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