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編輯雜談】看到這個標題,小編陷入了深思,糧價下調,首當其沖的怕不就是農民。民以食為天,農民靠地吃飯,下調糧價意味著收入減少,上頭這是要做啥?當真要秉持著“消滅農民,大步邁向全面小康”的理念搞事情?
隨后,沒有種過地的小編當即上網查詢了相關的資料,了解了一下整個過程。
經國務院批準,2018年生產的早秈稻、中晚秈稻以及粳稻*新收購價每百斤分別比去年降低10元、10元、20元。價格下調幅度為近年來*。
一開始,小編以為下調糧價可能是因為*近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愈演愈烈,為了鼓勵國內消費者購買自家的糧農而降價,但隨后小編發現事情并非如此。近些年來,我國一味上調糧價,農民自然開心,但是對于糧食加工企業而言,用糧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發展遭遇瓶頸。原糧并不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關鍵點在于將原糧加工成產品的企業,但是隨著糧價水漲船高,加工企業等于遭受了變相的打擊,難以實現健康發展。
那么是不是說農民群體的利益可以被拋棄呢?不是的。雖然說糧價下調,但是補貼卻上來了,加法和減法一起做是為了巧妙地規避WTO組織設置的規則,以“綠箱政策”代替“黃箱政策”,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為保護農民積極性,在價格下調的同時,國家配套建立稻谷生產者的補貼機制,完善支持保護政策,彌補農民因價格下調帶來的收入損失。把價格和補貼分開,價格由市場形成,對農民給予直接補貼,這是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又一創新。
可以預見的是,今后我國糧食政策不再追求連年增產,而是推進產能的穩定和提高。農民朋友大可不必擔心自己的利益收到侵害,有國家撐腰,就放心大膽地搞生產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