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一個月左右的育秧期之后,位于青島市李滄區白泥地公園內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實驗基地再度熱鬧了起來。5月20日,560份“海水稻”材料在實驗基地內進行了2018年的*插秧,標志著“海水稻”田間選育工作正式啟動。
據了解,這些“海水稻”材料主要為擴繁該研發中心2018年上半年收集到的耐鹽堿水稻種子量。“每一個耐鹽堿材料的種子量只有50至100粒,想要應用到更多的耐鹽堿實驗,就要對這些種子進行擴繁。而各材料的生長表現會隨著種植氣候的變化有差異,所以需要考察各個材料的表現,以便后續的品種選育和推廣。”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研發經理鄒丹丹介紹。
在實驗基地1號試驗田插秧現場,經過淡化的海水漫過十厘米厚的泥地,工作人員先是進行拉線,將這占地1畝的田塊劃分小區。小區分為寬120厘米和40厘米兩種,“海水稻”材料就是在寬120厘米的小區內進行插秧,每株“海水稻”秧苗的株距為20厘米,每種材料約為6株,以做到秧苗成長后互相不遮擋,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記者看到,秧苗進行插秧時,科研人員是將秧苗的根部放至食指指尖往上的*個關節處,以保護秧苗根部不受損。“每種材料對應一個編號,以記錄品種的性狀。”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育種工程師單貞說,插秧之后,“海水稻”材料就進入5至7天的返青期,然后進入正常生長期,再經歷分蘗期、拔節期等生長過程之后,將在10月下旬迎來收獲。插秧時的灌溉用水為淡水,在插完秧的5至10天之后,將會用千分之六鹽度的海水進行灌溉。
與2017年相比,2018年插秧的“海水稻”材料的數量有所增加,2017年共試種300多份材料,2018年試種560份材料;種質資源也與2017年不一樣,既包括了2017年測產后篩選出的優良材料,也包括該中心從全國范圍和東南亞地區新獲得的材料。2018年插秧的“海水稻”材料也將在口感和品質方面獲得提升。
2017年測產后獲得的“海水稻”優良材料,進行南繁加代后于2018年4月底播種,目前生長良好,將于近期插秧。“在南繁加代期間,對2017年種植的‘海水稻’材料進行了品種改良和口感改良,現在經歷了正常育秧流程,秧苗表現正常。”鄒丹丹說。“海水稻”材料插秧之后,工作人員每天會做記錄,記錄在同等鹽度條件下,哪一種材料生長速度快、抗病強,測試品種的穩定性和耐鹽堿能力,這個記錄過程會一直持續到收獲。
通過推廣種植“海水稻”,讓億畝荒灘變糧倉,一直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一大期待。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耐鹽堿的海水稻培育一定要做好。目前,袁隆平院士在全國擁有多塊海水稻實驗基地,其中畝產*成績就是在青島誕生的。2017年9月,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對300多個小面積試種、并采用千分之六鹽度半海水全生育周期灌溉的耐鹽堿雜交水稻材料進行評測,其中編號為YC0045的材料畝產達620.95千克,同時測產的另外3個材料品種畝產也均在400千克以上。
5月28日,該中心將在全國五大鹽堿地稻作改良實驗基地將啟動插秧,包括新疆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東北的蘇打凍土鹽堿地、環渤海鹽堿地、濱海小流域鹽堿地類型和東南沿海新生鹽堿地等類型。“通過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與試種海水稻,來檢驗海水稻材料在不同鹽堿地條件下的*終產量和品質。同時,中心聯合華為等合作單位在延安南泥灣探索基于農業4.0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實現農業產值和土地利用效能的提升。”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