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頭市東河區農牧業和交通運輸局了解到,包頭市在沙爾沁鎮東壩村實施了由相關企業發起的千畝水稻種植項目,其中有袁隆平院士研發的海水稻品種,種植海水稻在包頭乃至內蒙古尚屬*。
相關企業發起的千畝水稻項目,2018年引種天隆619海水稻等水稻新品種6個,其中就有袁隆平院士研發的海水稻品種,種植面積達到1045畝,后期還將在稻田里放養螃蟹、鴨子,通過蟹稻共生、鴨稻共生的模式生產綠色食品(大米)。海水稻并不是要種在海水里,它是通過雜交育種技術和常規育種方法選育出來的新型耐鹽堿性水稻。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表示,用稻作改良技術改造鹽堿地和灘涂,可為我國增加1億畝良田,每年多增加300億公斤糧食,相當于多養活8000萬人口,因此,我國近年來正在大力推廣海水稻的種植。
包頭市東河區沙爾沁鎮一帶的土地全是鹽堿地,所以農民收入上不去,尤其是黃河水一漲往往顆粒無收。臺灣中正大學的專家蔡泰和教授表示,在黃河沿岸種植水稻會有很大困難,但黃河水其實也是很適合種植海水稻的,土壤經過改良后問題不大。他們曾在黑龍江試種過,那邊種水稻要比包頭容易,但他們認為做長期生態循環的種植模式,就是蟹稻共生、魚稻共生和鴨稻共生,這種模式對于水土改良以及農民增收會有很大幫助。東河區農牧業和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陳永光表示,種植海水稻在包頭乃至內蒙古尚屬*,如果試驗成功的話,對于改善地區種植業結構將起到一定的引領示范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