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竹林的收入能抵6畝水稻。這話誰信?黃啟發信!
黃啟發是黃山市黃山區新華鄉董家灣村的村民,家里有15畝雷竹林,一年光竹筍就有幾萬元的收入,真正是“一畝竹林六畝田”。
這在十多年前,黃啟發連想都不敢想。
新華鄉南臨太平湖,東接桃花潭,綠水青山,環境優美,但在過去,良好生態并未帶來豐厚收益;而地理位置偏遠,人口不到7000人,山多地少,農業結構單一等等因素,如一個個“攔路虎”擋在了新華鄉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農民致富的道路上。
“我1998年在杭州做快餐生意,當時買兩根雷筍要5塊錢,那時*的工錢也就30塊錢,我就想,我能不能回家種雷筍呢?”說干就干,2000年,王富勤放棄了當時還不錯的快餐生意,回到新華老家,種植了80畝雷竹。
巧的是,新華鄉在漫山遍野的竹林中得到啟發,決定因地制宜推進“筍竹富民工程”,在退耕還林項目中推廣雷筍栽植,走特色發展之路。
為提高雷筍的品質,新華鄉到浙江臨安等地考察學習,引進優質雷筍品種,組建雷筍指導組對筍農進行技術指導,對雷竹林進行科學管護。同時,加大與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在優良品種、筍竹高效基地建設、筍竹質量安全控制等方面的產學研合作,不斷提升筍竹質量與產量。
“新華的土壤成分和浙江不同,從浙江引進的稻殼覆蓋技術不能完全適用我們新華。”有了一定經驗的王富勤經過五六年反復摸索改良,成功探索出一套適合新華鄉的稻殼覆蓋筍竹技術。
一般雷筍要到4月初才出,行情是每公斤4元左右,每畝竹林按出春筍500公斤計算,每畝才2000元收入。而采用稻殼覆蓋的竹林,1月即可出筍,每畝產量在1000公斤左右,除去人工、撫育等費用,每畝可增收近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王富勤將培植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鄰,引領廣大筍農共同增收致富。
蓬勃發展的竹筍產業吸引了年輕人返鄉創業。大保村地處新華鄉北部,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務工。黃戌有也是其中的一員。2007年,他相中了家鄉豐富的筍竹資源,回鄉創辦了三兄弟筍業有限公司,并成功注冊“綠皖南”牌商標。公司生產的“黃山竹筍”分別在2015、2017年度入選農業部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并與江浙滬等大中型城市超市對接。
產業的發展有力帶動了鄉村振興,新華鄉有7家筍業龍頭化企業,合作社17家,覆蓋2個鄉4個行政村17個村民組,直接帶動農民300戶以上。2017年,新華鄉年產雷筍320多萬公斤,產值5000萬元,筍農人均收入約2500元;191戶貧困戶直接受益39.66萬元,戶均增收2000多元。雷筍產品也由單一的筍干增加到脫水筍、水煮筍、清漬筍等多個筍產品和蔬菜、食用菌、肉制品等多種農特產品,筍竹產業逐步向著標準化、集成化、規模化的全產業鏈方向發展。
竹筍產業逐漸壯大,新華鄉又有了新的探索。2018年4月14日,新華鄉第二屆雷筍節在太平湖觀光漁場開幕,吸引了數百名游客在新華參加拔筍體驗。
線下活動熱熱鬧鬧,線上活動同步推進。投資200多萬元的新華筍竹產業O2O體驗中心建設正在積極推進,預計7月底能完成。“O2O體驗中心委托浙江農林大學木言設計團隊進行專業設計,建成后集地方文化展示、農特產品銷售、旅游服務接待、電子商務應用及培訓、農產品集中配送等功能于一體。”新華鄉負責人介紹。
不僅如此,新華鄉還成立了旅游公司,積極搭建農村電商平臺,一方面展示農業產品,另一方面將雷筍、香菇、土雞、散養山羊、有機大米等農產品通過網絡進行銷售。
“筍路”越走越寬。目前,新華鄉正積極開發筍竹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圍繞筍竹基地的鄉村體驗旅游,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上開辟新道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