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根本,大力實施“一村一品”。
因地制宜,能人帶動,“一村一品”扎根深。
近日,長豐縣吳山鎮樓西村,3000畝奶油南瓜地進入膨果期。 “今年全村54戶貧困戶全部參與,預計戶均將增收7000元。”樓西村黨支書陶余川告訴記者,早在2015年他們就把奶油南瓜作為“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進行引進推廣。
在樓西村產業發展規劃圖上可以看到,精品南瓜占了超過50%的面積,成為村里名副其實的當家產業。“基本上種下去就不太用管理了,畝產2500-3000斤不是問題。 ”六旬貧困戶趙桂榮和老伴種了6畝奶油南瓜,他們對特色種養業有心得,“現在的農村多數是我們這樣的老年人,要簡單好種才行。 ”
樓西村有種植南瓜的傳統,而老南瓜售價每斤0.2元,還沒有市場;奶油南瓜每斤1元以上,卻供不應求。老南瓜個兒大,一頓吃不完,不便于儲存;奶油南瓜每個1.5-2斤,且貨架期長、耐儲運。 “按照去年每斤1.1元的收購價,再加上政府補貼的3000元,今年光南瓜一項就能收入近2萬元。”趙桂榮盤算著說。
因地制宜,“一村一品”才能深深扎根。
初夏時節,在太湖縣徐橋鎮創業村的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工人們正在捕撈小龍蝦。這里屬于泄洪區,以前都是荒灘。 “通過集體收購,在3000畝圩區里實行稻蝦連作養殖,實現了荒灘變良田。 ”創業村村支書汪華慶說,“稻蝦共作”模式幫助當地貧困戶實現了創收,除了每個月可以領取到土地租金外,還能獲得公司分紅,在基地就近就業,每年收入加起來可得5000余元。
發展“一村一品”,必須依靠能人和大戶。
為了讓村民信任并接受奶油南瓜,樓西村大戶首先帶頭種植。陶余川帶頭成立的玉川家庭農場,經濟社會效益可觀,吸引了好幾個“能人”加入,貧困戶也紛紛響應。
在安慶市宜秀區楊橋鎮螺楊橋鎮螺山村,當地采取“大戶+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稻蝦連作”“稻鱉共生”等特色種養業。“讓村里的大戶、能人發展1100余畝的稻蝦連作、稻鱉品共生的養殖。帶動貧困戶是45戶,非貧困戶共372戶。 ”村支書張兵告訴記者。
依托資源,用好獎補,“一村一品”有動力
進入夏季,休寧縣多個“泉水魚村”游客絡繹不絕。在清澈甘洌的山泉水中,紅鯉、草魚等家魚愜意游動,配合上這錯落的民居,一幅美妙的水鄉畫卷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在休寧縣汪村鎮田里村,貧困戶張有興養殖了上千斤的泉水魚。 “一塊10平方米大小的魚塘里,可養殖草魚400多斤,如果按照市場價60元/斤計算,一口塘的收入就能達到3萬元左右。 ”他告訴記者。 “起初只是在泉水里養魚,后來看到游客多了,才萌生了開飯館的打算。 ”休寧縣板橋鄉徐源村經營泉水魚餐館老板胡成久感慨:沒想到泉水魚“一發不可收”。
近年來,安徽省不少地方充分發揮山水自然生態資源優勢,依托資源稟賦,大力實施“一村一品”。
眼下正是夏令蔬菜集中上市的時候。宜秀區白澤湖鄉龍華村的農業生態循環產業園,空心菜、毛豆、西紅柿等時令蔬菜長勢喜人。 “產業園占地面積達200畝,分生豬養殖、蔬菜種植、休閑垂釣和污水處理循環利用四個區域。生豬養殖后的豬糞進入沼氣池,成為有機肥,可以改良土壤,種植優質蔬菜。 ”龍華村村支書章洪陽說,“發展生態循環采摘觀光農業,年產值約2500萬元。 ”
龍華村處在白澤湖鄉*北端,三面鄰水,過去無資產、無產業,是典型的貧困村。章洪陽說:“這幾年利用扶貧專項資金,促進發展特色種養業,做到‘長短結合,種養循環’,帶動休閑觀光采摘垂釣等產業鏈的發展。 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20多萬元。 ”
獎補政策為“一村一品”添動力。
從2016年開始,張有興不但免費獲得了400斤魚苗,1000塊錢的補貼款,村里的合作社還幫助他們統一銷售。這些魚喝的是山泉流水,吃的是山林野草,特別受到江浙滬市場的青睞。
為了鼓勵村民發展泉水養魚,走鄉村旅游致富路,休寧縣有鄉鎮規定,但凡開挖一口魚塘,就按照200元/平方米的獎勵予以補貼;開設一家漁家樂,*性補助6000元。據休寧縣扶貧辦負責人介紹,目前已經投入696萬元扶持20個貧困村實施特色產業項目32個,實施“山上有機茶,山下泉水魚,各村出特色”的產業扶貧模式。
強化培訓,打通銷路,“一村一品”可持續。
樓西村地處江淮分水嶺嶺脊,這里雨水難存,自從瞄準了奶油南瓜,村里有了當家產業。從*初的30畝發展到如今的3000畝,近5年翻了100倍。 “我接受了3次實地培訓,今年有信心提高南瓜產量,增加收入。 ”趙桂榮說。
發展“一村一品”,貧困戶須有一技之長。
宜秀區根據貧困村的主導產業特點,向全區8個貧困村派駐8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和92名農技人員,每人結對幫扶2戶貧困戶活動。 “從技術指導、訂單收購各個環節對貧困戶給予扶持。 ”宜秀區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已經對全區1157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進行了農業技術與技能培訓,不少人成了“專業戶”。
“全省累計發展到村產業扶貧項目2萬個,覆蓋3000個貧困村,覆蓋率達*,村均項目6.67個。 ”省扶貧辦產業指導處處長孟守東介紹,通過實施“一村一品”,讓貧困戶成了“專業戶”、貧困村成了“特色村”。
產銷對接打通“一村一品”的出路。為了搭建起農產品和市場之間的橋梁,陶余川牽頭和永輝超市對接,簽訂了收購協議。 “7月初上市時,很多超市采購車就會到地頭來收貨,運往湖北、江蘇等地。 ”對于奶油南瓜銷路,趙桂榮一點也不擔心。
目前,安徽省尚有1923個貧困村,讓貧困地區農產品順利出村意義重大。 “安徽省正在構建‘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的‘三有’型穩定脫貧新模式。其中,‘一村一品’成為一個重要抓手。 ”省扶貧辦政策法規處負責人靳貞來認為,當前,要通過搭建平臺,打通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高校企業食堂的通道,為貧困村發展“一村一品”解決后顧之憂。
5月12日,在安徽省*舉辦的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會上,合肥學院等30所高校,江淮汽車集團等20家省屬國有企業,“菜大師”等32家“千企幫千村”企業,同福集團等25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代表發揮自身優勢,搭建供需平臺,與貧困地區簽訂農產品產銷對接協議2.89億元。
據孟守東介紹,今年,安徽省將大力開展貧困地區農產品進高校、進企業、進園區、進社區、進商超、進電商、進電視、進深加工外加進社區等產銷對接“八進+1”行動,創新產銷對接方式,搭建產銷對接平臺,讓貧困地區更多的優勢特色農產品走向市場、走進單位、走向千家萬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