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15日,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開展了“江蘇漁業生態健康養殖主題宣傳報道”活動。記者赴常州市金壇區、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鹽城市建湖縣、淮安市盱眙縣,重點采訪江蘇省在大力推進生態健康養殖及現代漁業建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成就。
近年來,江蘇省大力推進漁業生態健康養殖,通過穩步壓減近海岸、湖泊、水庫、河溝和易污染區水產養殖,逐步增加稻漁綜合種養和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統籌做好“加法”和“減法”,各地涌現出一批新技術、新模式和新典型。
江蘇是我國*擁有大江大河大海的省份。2017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110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520萬噸,漁業產值1740億元,漁業經濟總產值3260億元。
池塘生態養殖大振蝦蟹經濟
在常州市金壇區儒林鎮柚山區養殖戶李正春看來,養蟹*重要的就是水要好,“上半年水養草,下半年草養水”。
江蘇是蝦蟹經濟,養蝦養蟹要種植大量水草,根據監測結果顯示,蝦蟹塘里的水質常年保持在III類以上,一片塘口就相當于一個小型濕地,有顯著的碳匯生態功能。近年來,通過轉方式、調結構,金壇區以蝦蟹為主的生態養殖面積達13萬畝,占水產養殖面積的90%,同時實現了漁業生產和環境修復兩個目標。據統計,金壇區農民收入的1/3來自養蝦養蟹,打破了“無工不富”的傳統定式。
按照“設施化、良種化、信息化、生態化”的發展要求,常州市金壇區大力促進漁農民增收示范區和漁業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大力實施標準化池塘改造,積極推廣使用先進適用、環保節能、增產增效新設備,每年改造標準化池塘1萬畝、安裝微孔管道增氧設施1000臺(套)以上,標準化池塘面積達85%以上,漁業綜合機械化水平90%以上。同時,大力推進物聯網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高標準建成了河蟹、青蝦和常規魚物聯網系統,漁業主導品種實現物聯網信息化服務全覆蓋。全面推行健康養殖、生態養殖等節約型、環保型模式,使漁業水域水質監測達標率和設施漁業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率均達*。
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池塘生產方式,該模式將人工濕地作為凈水核心與養殖池塘合理配比,構建了一種新型的生態養殖系統,可以有效解決養殖廢水的排放問題。由生態養殖區、濕地凈化區、生態溝渠、尾水匯集區、凈水匯集區、動力設備等組成的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蝦蟹類濕地凈化區占比60%—80%。
在不斷的探索中,金壇打造了池塘蝦蟹“155”模式,在微孔管道增氧條件下,依據青蝦、塘鱧與河蟹互利共生的原理,在蟹池中合理放養青蝦、塘鱧,采取種植復合型水草、投放大規格自繁蟹種、科學投喂餌料和生態防病等措施,實現畝產優質河蟹100公斤、青蝦和塘鱧50公斤,畝效益5000元以上。據長蕩湖萬葉金蟹合作社社長馮東波介紹,合作社現有社員200余人,蝦蟹每年平均畝利潤可達5200元。
拆除太湖網圍補償安置先行
近年來,江蘇省大力開展湖泊網圍養殖綜合整治,全省十大湖泊網圍養殖面積由2008年的140萬畝壓縮到目前的80萬畝,對保留的圍網全部實行生態化養殖,小區化管理。
據江蘇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吳林坤介紹,太湖圍網養殖始于上世紀80年代,發展于90年代,至本世紀初達到頂峰。2007年藍藻爆發后,按照“鐵腕治污、科學治太”的要求,實施了太湖圍網綜合整治,將太湖圍網養殖面積從20.43萬畝的峰值(養殖戶4067戶)*性壓縮至4.5萬畝并實施了小區化管理。在這一過程中,太湖大閘蟹成為圍網養殖的主要品種。目前,太湖共有圍網養殖面積44981畝,2887個持證養殖戶。近年來,太湖圍網養殖年產量保持在2700噸左右,年產值近4億元。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對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大決策,4月13日,蘇州市人民政府和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發布了關于《關于太湖圍網拆除的通告》,決定拆除太湖蘇州市行政區域內水域圍網,收回養殖使用權。將于2019年6月底前全面拆除4.5萬畝太湖圍網養殖。
據悉,5月23日出臺的《關于太湖圍網拆除補償方案的公告》,明確了此次太湖圍網拆除工作涉及對象、補償政策和工作實施步驟。太湖圍網拆除的補償和保障分為兩部分:一是補償費,包括國有水域占用補償費,提前終止養殖補償費和設施設備補償費。二是轉產專業補貼、勞動技能培訓和納入社保體系。據測算,一戶養殖面積為15畝的養殖戶至少將得到47.43萬元的經濟補償。對配合拆除的養殖戶實行獎勵政策,按時簽約獎勵750元/畝,按時移交設施獎勵750元/畝。
拆除太湖圍網后,江蘇省將進一步做好生態修復工作,積極開展太湖沿岸池塘標準化改造,實現保護太湖大閘蟹品牌和太湖水環境的目標,加大放流力度,加強種質資源保護。
資本大投入大建工業化生態池塘
一個110平方米2.5米深的水槽,可以投放6萬尾鯽魚苗,是普通養殖的50倍;每立方水體產量超過100公斤,是傳統養殖的4—5倍。這就是江蘇省圍繞“生態+效益”目標,構建高密度、零污染、低用藥的全循環式現代漁業養殖系統——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模式,該養殖模式起到了生態、高產、高效和節能減排的綜合效果。據悉,江蘇省已將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推廣到46個重點縣市區,累計建成設施水槽20.1萬平方米。
據鹽城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工程師陳榮國介紹,建湖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項目由鹽城正榮生態漁業有限公司和上海正源創輝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規劃面積10000畝,一期已建成面積5000畝,其中,循環水生態養殖區1000畝、生態大閘蟹養殖區1000畝、蝦稻綜合種養區3000畝。目前,千畝循環水生態養殖區的108個水槽已全部建成使用,是全國*的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基地。在養殖過程中,用藥量減少80%以上;配套建設污物和殘餌手機系統,70%的魚類代謝物和殘剩餌料通過回收發酵處理變成肥料,并通過外塘套養濾食性魚類、栽植水生植物精華水質,養殖用水實現零排放。在已建成的養殖區內,養殖池塘里的水除了正常蓄水外,3年內都未排放。相比傳統池塘養殖的斑點叉尾鮰,目前,水槽養殖的斑點叉尾鮰的塘邊價可達9元/斤。
在鹽城國能新能源漁光互補“池塘工業化養殖”項目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已建成養殖水槽50個,而利用光伏發電區的700畝水面將作為循環水池塘。
據了解,鹽城國能新能源生態農業園區在整體規劃上,設置了漁光互補光伏發電區、生態荷藕觀賞區(藕蝦共養區)、漁菜共生區、漁光互補工業化池塘養殖區、諾亞一號大閘蟹養殖區、蝦稻共養6大區。遮陽率基本對循環水池塘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上午6時—9時遮陽率為40%,下午15時—18時僅20%。
財政扶持蝦稻共作農民成了大羸家
近年來,江蘇各地依托水產、水稻兩大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提高了糧食與水產品的品質,促進了漁農民增收致富,實現了“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漁共贏”。2016年,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聯合江蘇省農委召開全省稻漁綜合種養現場觀摩會,大力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發展,今年,又聯合下發《關于加快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工作的通知》,兩年共安排省級財政資金3000萬元進行專項扶持,稻漁綜合種養試點縣已擴大到20個,全省總面積達到30萬畝。并建立了“稻蝦輪作”、“稻鰍共作”、“稻魚套養”等幾個成熟的模式,一批3000畝、5000畝以上規模連片示范基地相繼建成。
對團級干部轉業的蔡海林來說,正是看到了漁業發展商機,在家鄉淮安市盱眙縣黃花塘鎮承包土地2273畝,成立老營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稻蝦共作、荷蝦共作的基礎上,分步開發農業生產、文化創意、民宿、紅色基地、菌菇栽培五個板塊。目前,每天可收1300斤小龍蝦,每天收入達2萬元,小龍蝦可供應到8月。
而對于60多歲的黃花塘鎮的村民段紅祥來說,把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除了每年固定的流轉資金,他現在被盱眙祥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雇傭,每天凌晨1點半開始下塘收蝦,6點半會有人統一到塘邊收。年工資可達3萬元。
截至目前,盱眙縣蝦稻共生總面積達33.9萬畝,重點建設環洪澤湖大道蝦稻共生10萬畝示范園。全縣從事蝦稻共生種養戶達到2623戶,可提供勞動就業機會近4000個,同時為全縣10000多名農民找到了創業致富之路,農民增加相關收入超過4億元。
稻田與小龍蝦共作平均畝產優質稻米400-500公斤,小龍蝦50-100公斤,畝均效益達到4000-6000元,是單純種植稻麥效益的4-6倍。部分企業和生產者通過品牌運作,效益更加可觀,生產出來的有機小龍蝦經過加工包裝之后,每公斤賣到150多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