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歷來是寧夏大米的主要產區,不僅占據寧夏大米一半以上的產量,也是西北地區優質大米的主要生產基地。
5月底,寧夏6家大米龍頭企業抱團進軍北京市場,并在推介會上順利拿下了2.27億元的銷售大單,興唐、昊王等大米企業也參與其中,讓曾經只在“墻內開花”的寧夏大米慢慢香飄全國。
6月,春播早已結束,靈武市興唐米業有機水稻基地的稻田里,幼苗初長成,萬畝平疇上一派勃然生機的景象。和機械化勞動場景不同,這里依然延續著傳統的人力耕作方式,6月6日上午,十余名村民正在水稻田忙活著除草、補秧,但仔細一瞧就會發現,這里和過去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為了打造有機品牌,我們基地全部采用了人工除草的方式,不用一點化肥農藥。”楊光明是興唐米業有機水稻基地的負責人,他介紹,按照“零化肥、零農藥”的要求,這3000畝基地全部實行了“統一品種、統一施肥、統一植保、統一收購”的運作模式,就連每株水稻之間的間距都有著嚴格的標準。“我們每年會投入五六百萬元用于科技研發,這片基地主要用做培育優良的水稻品種,也給周邊農戶起一個引領示范帶動的作用。”興唐米業的總經理楊茂紅是銀川糧食行業的專家,近年來在他的帶領下,興唐米業一直在積極轉型,通過優選品種、改良技術,努力發展中高端大米品牌。
據了解,2017年,銀川市水稻播種面積達51.4萬畝,產量約為31萬噸,雖然產量不斷提升,但還遠遠滿足不了龐大的市場需求。
銀川市糧食局副局長趙晨介紹說,“寧夏大米在全國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目前銀川水稻種植面積小、產量少,因此精品、中高端的路線成為了銀川大米企業的主要發展路徑。”
趙晨說,過去農民種植水稻只注重產量,對品種要求不高,企業加工稻谷沒辦法自主選擇,生產出來的大米品質也就難以得到保障,因此為了培育和推廣新品種,銀川近年來積極扶持企業建立了大批優質水稻生產基地,目前全市共有34個有機水稻基地,發展優質水稻18萬畝,均采用“品種優、技術優、管理優、品質優、價格優”的標準,培育出興唐1號、寧粳43號、秋優88等優良品種。
近年來,寧夏大米憑借“粒圓、色潔、油潤、味香”的特色備受區內外市場青睞,2017年全市水稻商品率達到87.27%,遠銷北京、江蘇、廣東等20余個大中城市。
“在水稻成熟的季節,我們要到各個點上去抽樣,送到糧油質檢中心去檢測它的物理指標是否合格,進入市場以后,市場監管部門也要進行相應的抽樣監督檢查,多層級來確保銀川大米的品質。”趙晨介紹,目前銀川積極推介興唐、昊王、金雙禾等大米龍頭企業,參評中國好糧油評選,進一步打響寧夏大米在全國的知名度。
好糧賣好價,2017年以來昊王、興唐等大米生產企業加入寧夏大米產業聯盟,去年至今,這些龍頭企業借助寧夏大米這一公共區域品牌,集體進軍深圳、上海、西安、成都、北京等中心城市,五次推介會共簽署訂單10億元。
隨著寧夏糧食產銷協作暨戰略合作洽談會、寧夏大米推介會等推廣活動的成功舉辦,曾經只在“墻內開花”的寧夏大米慢慢香飄全國,“我們現在把銀川大米的產業融入寧夏大米的推介和發展的這個大趨勢當中,來幫助銀川大米企業走出寧夏,走向全國。”趙晨介紹,2017年銀川銷往區外稻谷(折原糧)26.35萬噸,比2016年增加5.23萬噸,產品遠銷北京、江蘇、廣東等地。
2017年5月,自治區糧食局啟動實施了《寧夏大米》《寧夏富硒大米》兩個地方標準和《寧粳43號大米》《寧粳小圓粒優質大米》《寧粳長粒香優質大米》3個團體標準等寧夏大米系列標準的制定工作。標準的制定和發布實施,也加快實現糧食行業向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轉變。
從2017年開始,寧夏自治區糧食局監督檢查處處長朱莉萍就一直參與標準的制定工作。“寧夏的大米在全國有知名度,但一直以來,企業始終還是執行的國家標準,也就是行業的*標準,體現不出寧夏大米食味品質優的特點。”朱莉萍介紹,通過制定相關標準,規范企業生產經營,提高整體大米行業的質量,才能助力寧夏大米抱團走向市場。
目前,銀川已有興唐、昊王、金雙禾等22家水稻收儲加工購銷企業,在寧夏大米品牌戰略的帶動下,這些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承擔起當地大米品牌建設的重任,它們不斷優選品種、改良工藝、積極創新,全力打造“寧夏大米”這一區域公共品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