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茶相當于種下‘搖錢樹’!在*扶貧政策幫扶下,茶園面積已經達到了10畝。”6月26日,河源龍川縣桂林村貧困戶何紅偉對記者說起自己的種茶致富路。他說,預計今年茶青能達到2000斤,與村里的合作社簽訂了收購協議,種茶這一項收入近兩萬元。
河源市共有省定貧困村25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8062人。2016年至2017年,河源市堅持*施策,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貧困人口持續減少,8.5萬人達到預脫貧標準,約占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72%。2017年,全市建檔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450元,比幫扶前增加了3890元。
建茶道鋪設致富路“茶博士”進村傳授技術
省定貧困村桂林村坐落在海拔1175米的大帽山中,共有貧困戶52戶,貧困人口147人,村民主要以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為主,有種茶傳統。但由于山路不通,茶葉產量不高、銷路不暢,漸漸地沒有人再愿意在種茶上下功夫。
2016年,深糧集團駐村工作隊進駐桂林村。經過走訪調研,深糧集團出資60多萬元在桂林村修建茶山道3條,總長度達20多公里,覆蓋了桂林村絕大多數的茶園。
茶山道建成后,村民開車或騎摩托車上下山采茶,大大縮短了作業時間。同時保證采摘的茶能及時炒制出來,保證茶葉的新鮮度。
在桂林村種茶致富的道路上,有一名“茶博士”被村民交口稱贊,他就是畢業于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博士鄭大睿,現任華南農業大學老師。曾在當地參與扶貧工作的鄭大睿多次進村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戶,培訓農民670人次,極大地提高了桂林村茶葉產量和品質。
目前,鄭大睿與南越王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設茶葉種植基地500畝,免費發放茶苗給貧困戶及村民種植,由企業回購茶青統一加工,建立了“企業+基地+農戶”扶貧模式。
為增加貧困戶收入,桂林村還投入51.8萬元幫扶資金,為20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入股南越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每年享受12%的分紅,增加收入脫貧。
“近年來,桂林村茶葉種植不斷完善,茶葉產量由7萬斤發展到10萬斤左右,茶葉年產值達到1500萬元,人均增收1900多元。”義都鎮黨委書記黃智峰說。
加盟蔬菜大棚貧困戶增收穩定
走進連平縣三角鎮石馬村,一塊塊寫著貧困戶姓名、蔬菜品種、種植面積的信息標識豎立在田間地頭,這里是村里160畝大棚蔬菜種植一期項目基地。
今年67歲的何建明家里共有6口人。何建明因多病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其配偶經鑒定為二級精神殘疾,家里還有3個小孩,屬于因殘致貧。
從去年開始,何建明一家的生活發生了喜人的變化。根據“兩不愁三保障”政策,何建明一家完成了危房改造,住進了新房。何建明一家還加入到村里合作社的無公害蔬菜種植項目,種了1.8畝大棚,*一項,一年就增加收入2.6萬元。
作為村里的特色產業扶貧項目,石馬村通過引入深圳市鑫輝餐飲服務管理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生產模式種植無公害蔬菜,將全村43個貧困戶的大棚全部納入進來,實現“企業先下單,基地再協調,農民再生產”。一畝地收益從原來的每年千元躍升至現在的約1.5萬元。
從2017年5月至今,石馬村蔬菜大棚已生產165萬斤優質蔬菜,銷售額達247萬元。
發展特色產業項目,是河源市打贏脫貧攻堅戰,帶領貧困戶增收的主要抓手。類似桂林村、石馬村這些利用“傳統農業+科技種養”的長效農業特色幫扶產業項目,河源市目前已發展771個,吸收在家有勞動力貧困戶18725戶參與,有效實現持續穩定脫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