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曹學蘭的生豬養殖場,有活蹦亂跳的小豬仔,也有膘肥體壯的大肥豬。可誰能想到,2014年9月,曹學蘭還是建檔立卡*批享受*扶貧政策的幫扶對象。
曹學蘭是熊集鎮灣堰村四組的村民,“勤勞”是她脫貧致富的法寶。2014年初,丈夫李興寶被查出患有肝腫瘤,后又發生破裂,轉輾襄陽、武漢等地醫院治療,后因病情嚴重不治身亡,前后花費醫療等費用近20萬元,并因此欠下9萬余元的債務。一家人的頂梁柱倒了,曹學蘭沒有就此消沉,為了撐起這個家,她不得不比別人更努力。曹學蘭白天外出打零工,晚上回家還要打著手電筒種田地。
經多方調查研究,曹學蘭*終決定發展短平快的生豬養殖產業。當時家里僅有幾千元錢,為了節約成本,她決定自己建豬圈。一磚一瓦,一袋袋砂石料,一包包水泥……歷時三個月,140平米的豬舍在她手里建成了。
建好圈舍,曹學蘭又到宜城正大公司學習養豬技術。
豬舍建好了,技術學會了,資金卻成了一大難題。
熊集鎮委、政府和市水產局駐村*書記李光杰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會同鎮扶貧辦、鎮農商行,積極為曹學蘭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幫助她申請了金融扶貧小額貸款5萬元,購買了30頭小豬仔。
曹學蘭邊學邊干,慢慢摸索生豬的生活習性、生長特點。小豬仔生下來什么時間打什么疫苗,生病用什么藥,如何預防,如何配制飼料配方等等,她都虛心向本村黃明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和當地老獸醫等養豬專業技術人員請教。為使飼養管理精細化,曹學蘭嚴格按照科學配方標準,調配豬的食譜,按豬的月齡大小、體質強弱,定食定量給食。每次給食,她都要仔細觀察每個豬的吃食情況、精神狀態,對精神不佳的豬,她都要用手觸摸豬的耳跟,感知豬的體溫,仔細觀察豬糞的變化,及早防治豬的疾病。
起初,生豬市場并不是很景氣,辛辛苦苦建起的圈舍,并沒能夠給她帶來效益。曹學蘭的生活一度更加拮據。
2015年秋,曹學蘭等來了生豬養殖產業的“春天”,她的付出得到了應有的回報,養殖場逐漸走上正軌。2016年生豬市場行情好,曹學蘭當年生豬產值達到15萬元,純收入3萬多元,加上其他農業收入2萬元,曹學蘭個人年純收入達5萬元以上,不僅實現了穩定脫貧,還成了當地致富的楷模。
經過幾年的努力,曹學蘭摸索出一套綠色、科學養豬的方法和實用技術。由于她對養豬行業的苦心鉆研實踐,當地人對養豬這一行業的傳統觀念正在悄然改變。
走上致富路后,曹學蘭沒有忘記身邊的父老鄉親,周邊的農戶前來“取經”,她都不吝賜教,并主動幫助他們申請政府貼息貸款,建豬舍,傳技術,帶動當地養豬業的發展。在曹學蘭的帶動和幫助下,鄰近的村組又建起了5個養殖場,存欄生豬320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