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魚池里的溶氧含量過少,漂浮著的‘小黃帽’馬上就會向養殖戶報警。如果魚池的主人沒有察覺,它還能自主啟動遠程遙控裝置啟停各種設備,保證魚兒的生活環境舒適安全。”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生物技術系教授李林春介紹道,這項技術目前已在全國80%以上的重點水產養殖區得到應用,它真正的名字叫“水產養殖智能監控平臺”。
不久前,“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工業化海水養殖智能監控平臺的開發與應用”結題驗收。作為廈門市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項目,該項目由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承擔。
作為課題的主要帶頭人,李林春告訴記者,水質問題一直困擾著水產養殖戶,90%的病害都與水質有關。魚一旦生病了,養殖戶自然就會用藥,這樣不僅會造成水產品藥殘超標,還可能污染環境。為此,2015年,李林春就開始嘗試通過物聯網技術來打造水產養殖的智能監控平臺。如今這一平臺終于問世,并且已獲得30余項專利、10余項軟件著作權。
水產養殖智能監控平臺可以對水體溫度、pH值、濁度、鹽度和溶解氧濃度等實時監測,一旦數據超出警戒線,水質監控網站平臺和遠程監控中心就會接到報警,養殖戶手機APP上也會收到相關的報警信息。該平臺還能自動控制相關設備,對增氧機、投餌機、水泵等自動啟停,實現了水產養殖全過程的自動化控制與智能化管理。
李林春說:“平臺相當于在養殖池設立了一個實時水體立體剖面CT機,養殖池里的細微變化都逃不過它的眼睛。該平臺可以對魚池上下兩層水質實時同步監測,這項監測技術屬國內首創。”
據了解,從2016年開始,該監測平臺已在全國迅速推廣,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的很多學生都參與其中。作為該學校的創業創新導師,李林春告訴筆者,學生們在早期研發、后期推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1000多名售后服務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學校的學生。
“從養殖戶反饋的情況來看,使用這個平臺后,養蝦的效益基本可以提高一倍以上,養魚效益可提高20%,用電量則節省了30%,魚蝦發病率大幅降低,養殖全程基本上不再用藥。”李林春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