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抓緊完成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科學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三條控制線旨在處理好生態、生產、生活的空間格局,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統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充分發揮國土規劃的“底盤”作用,優化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生態保護紅線守護綠水青山
穩定健康的生態系統滋養豐饒的生命,對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沁人心脾的空氣、清澈潔凈的河流、蒼翠茂盛的森林、浩瀚壯麗的國家公園等良好的生態產品,涵蓋人民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態空間是優質生態產品的原產地。保住綠水青山要抓源頭,形成內生動力機制。應識別事關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以生態安全屏障和大江大河水系為骨架,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支撐,保護好具有水土涵養、生物多樣性庇護、防風固沙、海岸生態穩定等功能的區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的完整性、系統性,結合山脈、河流、森林、耕地、湖泊、草原等生態群落邊界以及生態廊道的連通性,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做到應保盡保。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與生命線。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形成生態系統保護的實體邊界,使其成為生態保護的“高壓線”,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基本農田夯實國家糧食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當前,伴隨一些城鎮的迅猛擴張,大量優質耕地流失。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環境約束沒有變,“人的命脈在田”這一客觀規律沒有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一戰略要求也沒有變。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歷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演化的*基本農田,形成與各自環境平衡共存的復雜生態群落,是耕地中的優質精華資源,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土地資源支撐。
做好*基本農田劃定工作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內在要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要劃定并守住*基本農田控制線,扎緊耕地保護的“籬笆”,采取經濟、法律、技術等多重手段,確保管得住、建得好、守得牢,將良田沃土留給子孫后代。要在夯實*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格局的基礎上,維持與培育健康的土壤,致力于提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確保人民吃得飽、吃得好。
城鎮開發邊界把城鎮融入自然
國土空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整體。這種相互關系意味著我們為保障其中一方所付出的努力會影響其他幾方所提供的生態服務。例如,糧食、蔬菜、水果之類的有形生態產品可以長距離運輸,生態系統提供的無形生態產品,如水土涵養、凈化空氣則無法搬運。我們要認識到,在有限的空間內,建設空間大了,綠色空間就少了,自然系統自我循環和凈化能力就會下降,區域生態環境和城市人居環境就會變差。因此,要根據城市情況有區別地劃定開發邊界,特大城市、超大城市要劃定*性開發邊界。
城鎮不僅要追求經濟目標,還要追求生態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化尊重自然、綠色低碳理念,將環境容量作為確定城鎮規模的基本依據,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在城鎮周邊留下充足的生態空間,承擔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等功能。城鎮居民購買當地食物便利、新鮮,也能減少食物長途運輸產生的碳排放。完成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工作,是防止城鎮無序蔓延,促進城鎮緊湊布局、集約發展的倒逼機制,優化城鎮布局、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促進城鎮轉型發展的有效途徑。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把城鎮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