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蝦先養草,草不能多也不能少,天天下塘看看,多了就要扯,少了就要補……”8月27日中午,漢川市里潭硯海家庭農場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硯海來到蝦塘,俯身撈起一把水草,開始指導前來參觀學習的鄉親們。“老陳真是養蝦的好手,一肚子主意,什么病都能治。”談起陳硯海,鄉親們無人不服,“他還去大學里講過課呢。”
里潭鄉鄉長曹俊杰介紹,52歲的陳硯海只上了一年小學,如今卻屢屢被請上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的講臺,創造出一個不小的奇跡。
事情還得從2016年3月說起。當時孝感水產局為了推廣養殖小龍蝦,在應城開辦培訓班,老陳是學員之一。開班的第二天,組織方帶領學員參觀一處染病的蝦塘。“一個基地四口塘里出了問題,每天都要死300多斤蝦。”老陳說,專家們診斷是小龍蝦患病,需用抗生素。
老陳看了看死蝦,又下到塘里用木棍測了測水位,提出不同意見:“水位1.4米,水位高水溫低,蝦是被凍死的,只要降低水位就行。”
這個觀點令在場不少專家側目,通過商議,專家組決定拿出一口塘將水位降至0.4米,其余三口塘潑灑抗生素。
3天后,用了抗生素的塘口小龍蝦繼續死亡,而降了水位的那口塘,死蝦明顯減少。
大字不識幾個的老陳讓大家刮目相看,孝感水產局領導當即拍板,讓他為大家授課。
從未登過講臺的老陳有點發怵,時任漢川水產局副局長的余亮連夜為他編寫好講義。老陳手捧著講義,更加為難了:“這上面的字我認識不了幾個,怎么講?”
看不懂別人寫的,老陳決定自己寫。
說到這里,老陳掏出隨手攜帶的一個筆記本,“這是我記錄的各類案例,難看的字是我寫的,好看的是請別人代寫的。”老陳不好意思地笑道。
記者看到,筆記本上記錄著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的蝦塘“病歷”,備注區則詳細注明了治療方案。
手持這個筆記本,老陳開始了人生*次授課。“‘土專家’講課和專家還真不一樣,他講的內容教科書上一般查不到,全憑實踐摸索積累。”臺下的余亮驚喜過望,比如,如何控制龍蝦繁殖密度?老陳說,用水位控制。這是什么原理?老陳講:小龍蝦沿著塘邊挖洞,一層洞就是一層蝦,水位高,蝦就多,水位低,多數蝦洞在水位上,沒了繁殖環境,自然就不繁殖了。怎么防止蝦蟹爬坡?他向學員們推薦紅糖煮水后潑塘,像給人治病一樣,補血補氣。
從此,老陳的名聲不脛而走,當年12月,華中農業大學的邀請函就來了。“這是我*次走進大學,還是去講課。”老陳激動地回憶,“華農大開辦特種水產養殖班,為一些養殖大戶授課,還有不少大學生旁聽。”登上講臺,看著臺下烏壓壓的學員和大學生們,老陳定了定神,打開日記本,娓娓道來。
樸實的語言,獨到的見解,一下子就抓住了學員們的心,下課后,學生們意猶未盡,圍著老陳問個不停,留下聯系方式,準備隨時請教。
此后,武漢商學院、湖北工程學院等高等學府的邀請函如雪片般飛來。“兩年里,我講了幾十堂課,收了上百個學生。”老陳頗為自豪地說,“這不,武漢商學院的邀請函又來了。”
這一身本事從何而來?老陳坦言:其實養蝦并沒有多少年頭,2013年,老陳懷揣7000塊錢到湖南某養蝦基地打工,經過3個月的學習,老陳對養蝦有了初步的認識。他聽說江蘇的技術更先進,又轉戰江蘇,繼續以打工為名“偷師”。
2014年,老陳學成回鄉,開挖360畝蝦塘,邊養邊學。他每天6點起床便泡在塘里,下午4點才回家。“當初沒有經驗,就看書。看不懂的地方就求兒子兒媳給我讀。”老陳說,“其實有些問題,書里面也找不到解決辦法。我就找以前湖南和江蘇結識的老師們,征求他們的意見。”老陳回鄉后在省內也去了不少地方,洪湖、潛江都有他的老師。
愛琢磨,好學習,敢于大膽嘗試,老陳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成為一名“養蝦能手”。
“老陳現在可是大忙人,除了在大學里講課,還幫助鄉親們發展小龍蝦產業。”里潭鄉黨委副書記廖漢文介紹,如今里潭鄉蝦蟹面積發展到近2萬畝。“絕大部分村民都是靠特種養殖脫貧致富,這成績離不開老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