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河南芝麻收獲邁入“鐵牛”時代(圖)
河南芝麻收獲邁入“鐵牛”時代(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0/23 9:54:00  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閱讀數:428

芝麻

  種植面積第四、總產第三、單產居世界首位,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芝麻生產大國。2017年我國芝麻進出口數據顯示,當年我國芝麻進口71.29萬噸,出口3.60萬噸。巨大的市場缺口帶來良好的發展前景,供需不平衡帶來了芝麻種植的巨大潛力。

  河南省作為傳統的芝麻生產大省,卻面臨著品種、技術、機械等多項種植難題。作為芝麻種植的*難題,機械化成為制約芝麻產業發展的關鍵。

  10月17日,在鄭州召開的芝麻標準化生產機械化收獲現場觀摩鑒定會上,由省農科院與青島農業大學聯合研制的國內首臺芝麻專用聯合收獲機試機成功,實現了農機農藝融合的芝麻聯合收獲關鍵技術創新,填補了國內芝麻收獲裝備的空白,為芝麻規模化生產提供了保障。

  160倍!機械收獲效率遠高于人工

  位于原陽縣的河南現代農業研究開發基地里,芝麻成熟,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該地塊采用機械化收獲。一陣轟鳴過后,一片芝麻已收割完畢,收獲機后方“吐出”脫粒的芝麻,秸稈則粉碎成小于5厘米的小段還田。

  省去割倒、晾曬、脫粒等復雜環節,采用機械直接實現籽粒收獲,這是國內首臺芝麻專用聯合收獲機試機現場,集收割、脫粒、分離清選、集粒于一體,收獲效率大大提高。來自駐馬店的參觀者驚嘆道:“如果是人工,光割倒,就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工和時間,再加上其他環節,想得到芝麻,可不容易。”

  作為國內首臺芝麻專用聯合收獲機,多項創新填補了我國芝麻專用收獲機械的空白:發明了高速往復切割與長路徑莖稈和落粒收集輸送裝置,解決了芝麻割送損失大的突出問題;研制出全喂入式芝麻脫粒分離機構,降低了籽粒破損率;*性完成芝麻的收割、脫粒、分離、清選、集粒。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省農機鑒定站、河南省經濟作物推廣站等單位的有關專家,對該機械裝備及配套種植模式進行了現場觀摩和鑒定,經過現場測試,在籽粒含水率16.0%的情況下,使用該機械收獲芝麻,含雜率16.7%,夾帶與清選損失率0.3%,籽粒破損率2.9%。經核算,機械收獲效率為人工作業的60倍,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推廣價值。

  2種植面積提升難三大難題亟須解決

  芝麻種植效益高,但種植面積提升難。省農科院芝麻研究中心衛雙玲研究員解釋說,就目前來看,芝麻種植面臨三大難題:從品種來說,目前普通芝麻品種抗逆能力差,易造成產量和品質大幅度下降,農民收入無保障,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種植技術上,缺乏機械裝備與適應機械化的品種,且農機農藝不配套,導致種植粗放,生產成本高、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難以提高;更關鍵的是,對河南、安徽、湖北等省份生產調查結果顯示,芝麻種植成本較高,僅人工一項,就占到總成本的40%以上。

  國家芝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省農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洋研究員分析說,隨著芝麻保健價值的進一步挖掘,芝麻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河南芝麻種植面積歷史*年份達到600萬畝,而目前在300萬畝左右,且隨著玉米等秋作物效益下降,芝麻成為許多農戶的新選擇,但對于種植戶尤其是種植大戶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仍是機械化難題。

  3全程機械化激活芝麻增產潛力

  在收獲后的一場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就芝麻生產機械化進行了討論。衛雙玲研究員認為,芝麻生產機械化不能等同于芝麻收獲機械化,而應是從芝麻播種、管理到收獲的一整套標準化生產模式。從麥茬芝麻機械化種植模式上,應采用6行一帶種植模式,帶間寬60厘米,行距28厘米;采用機械條播方式,深度為3厘米,*深不宜超過5厘米;芝麻的機械收獲標準,應為莖稈基本干枯,全株葉片全部脫落,中下部蒴果種子成熟,種皮均呈現品種固有色澤,且蒴果與種子干燥,上部蒴果基本干燥。

  “過去是先從品種再到種植模式,而現在,要從田間實際需求出發,先有種植模式、再有機械,繼而選擇品種,才能實現全程機械化。”張海洋說,在種植模式確定后,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品種,從株型、株高、葉片大小、稈徑粗度、耐壓值、蒴果開裂程度、蒴果莖稈夾角等標準確定適宜的品種。

  針對全程機械化與產量之間的聯系,張海洋介紹說,全程機械化不僅不會影響芝麻產量,相反會進一步激活芝麻的增產潛力,實現產量與效率的雙提升。下一步,在進一步完善芝麻收獲機械的同時,省農科院也將聯合相關科研機構,開展技術攻關,選育適宜的芝麻新品種。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wyw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