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吉林省扶余市三岔河鎮雙龍泉村、蔡家溝鎮腰號村等棚菜生產基地,一箱箱粉紅色的西紅柿被整齊地擺放在運輸車輛上,這上百輛貨車的西紅柿,幾天后將出現在廣州、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餐桌上。而這僅是扶余市棚菜發展的一個縮影,該市正在開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時代。
擴總量調優結構促生產
近年來,扶余市立足區域特點,依托資源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引導群眾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按照特色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的要求,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整合項目和資金,提升產業化水平,全方位推進基地規模化、生產設施化和營銷市場化建設,使全市蔬菜產業得到不斷發展。截至2017年末,全市棚膜蔬菜面積達到4.8萬畝,大棚1.87萬棟,溫室1.11萬棟,年產蔬菜92萬噸,產值10.5億元。
目前,扶余市正在大力開展棚膜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他們圍繞“102”國道、“301省道”、松陶公路、松哈公路沿線建設四條棚膜蔬菜和陸地瓜菜產業帶,以雙龍泉村、腰號村等8個村為核心區,東大七號村、張堡村等7個村為輻射區,新增棚膜蔬菜面積1735畝,蔬菜大棚412棟,溫室236棟。重點打造扶余棚膜蔬菜生產基地,基地將帶動全市棚膜蔬菜發展到5.1萬畝,年產量達到100萬噸。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蔬菜品質、營養、功能等要求越來越高。扶余市積極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堅持因地制宜,合理調整種植品種,適應市場均衡、多樣、安全的需要。在栽培模式上已形成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間套復種等不同栽培模式;在品種結構上,由過去單獨的番茄、黃瓜、豆角發展成為茄果類、瓜類、豆類、葉菜類、根莖類、漿果類和食用菌類等9大品類300多個品種;在茬口結構上,有春提前,秋延后的春秋棚,夏秋之間間套復種生產,冬季的日光溫室生產。在經濟效益上以精細蔬菜為主,優、新、特、稀蔬菜為輔,食用菌、花卉、漿果類為補充的棚膜經濟結構,形成了棚菜均衡上市、品種繁多、安全營養的生產格局。
轉方式突出特色促發展
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的同時,扶余市農業將綠色化、標準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作為發展重點,逐步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不斷向農業現代化道路邁進。多年來,扶余市在發展棚菜的過程中,始終把棚菜產品質量和安全作為棚菜生產的重中之重。先后制定了《扶余市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和《扶余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管理辦法》,嚴把產品質量關。大力推進應用節水滴灌、遮陽降溫、防蟲網、黃板誘殺、生物農藥等先進技術,增施生物有機肥、實施綠色防控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實現蔬菜生產全程無害化。同時為提升扶余蔬菜的品牌效應,在確保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爭創名優品牌,加強蔬菜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和管理,先后申請注冊了“綠興”“聯盟”等地方名優蔬菜品牌。目前,扶余市的黃金勾豆角、歐頓番茄、聯盟黃瓜等知名品牌已經打入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地大型超市,在國內大中城市市場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劉偉是三岔河鎮新城區村的棚菜種植大戶,他一邊采摘大棚里成熟的西紅柿,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我種了13年蔬菜,以前都是靠化肥、農藥增產增收,現在我們用農家肥科學種植無公害蔬菜來增收,同樣的一棟棚,還是生產無公害綠色蔬菜掙得多……”
重融合探索新路促增收
為進一步提高農戶棚膜種植的收入,扶余市采取棚膜經濟與鄉村旅游、休閑觀光、都市農業、農事體驗相結合的方式,發展采摘園、垂釣、餐飲、旅游、休閑等樂民富民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三岔河鎮雙龍泉村信誠愛谷綠色果蔬示范基地采取高端蔬菜產品定制配送模式,園區主要在日光溫室中,利用沼渣沼液生產有機草莓、小柿子、黃瓜、香瓜和部分特色葉菜類蔬菜,其生產的有機蔬菜年產量達百萬斤。產品主要銷往長春市,年銷售額達1500萬元。三井子鎮萬寶村采摘園、弓棚子鎮大房村采摘園、肖家鄉下溝村采摘園等特色采摘休閑觀光園區,充分發揮日光溫室功能,以采摘方式銷售綠色無公害草莓、葡萄、黃桃、火龍果、韓國特色蔬菜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采摘園的草莓在“兩節”期間銷售價格達到160元/公斤,平時的銷售價格保持在60-100元/公斤。高顏值菜園聚人氣,吃摘玩樂賞配套全。扶余市通過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在發展棚膜經濟上找到了增收新路。
在扶余,每棟大棚都有它的歷史,棚里的那片土地真實地記錄著每*生產方式前進的腳步。伴隨著鄉村振興的時代號角在廣袤的鄉土大地吹響,扶余棚膜產業正煥發著全新活力,扶余農業踏上了新時代鄉村振興新征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