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初降,燈光點亮。坐頭、上膝、踢腿……幾個小孩穿著練功服,正在熟練地操作起醒獅,周圍不時發來陣陣掌聲和喝彩。今年6月以來,類似的場景經常在廣州市從化西塘村的文化廣場上演。
這支由20多名中小學生組成的少年醒獅隊不僅承擔著西塘村重大節慶的表演任務,還讓傳統文化傳遍鄉村的每個角落。
第三屆廣州西塘稻草節11月3日開幕,這張來自鄉村的文化名片,吸引了來自珠三角的游客關注。在青山綠水、田園花海之間,妙趣橫生的稻草作品伴隨著藍天白云、蝶舞紛飛,品味著稻田音樂、廣府美食,讓人們記住鄉愁,流連忘返。
從稻草節到少年醒獅隊,鄉土、鄉情、鄉風塑造的精神風貌,逐漸成為西塘鄉村發展的根與魂。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如果說龜博園、農耕田緣、大富貴果業的進駐為鄉村塑造了未來發展的形態,那么鄉土文化的復興則為鄉村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而這正是廣州努力在全省鄉村振興中當好示范和表率積蓄的蓬勃動力。
文化創意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西塘村位于從化區鰲頭鎮,面積約4.2平方公里,距離從化城區約13公里。稻草節在西塘村連續舉辦三年,這個原本是當地學校的鄉村美術教學實踐活動逐漸升級為具有全市乃至珠三角影響力的品牌,每年都會吸引數以十萬計的珠三角游客前來參觀。
“我們將新的創意元素和資源帶到西塘,結合當地民俗,激發文化的生命力。”本屆稻草節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的稻草節繼續升級,除了稻草作品的展示,還將音樂、舞蹈、美食等創意融入其中,廣府美食節、童話花海、宮崎駿主題音樂會、鄉村民謠將在稻田里陸續上演。
“按照城市的標準來舉辦稻草節,讓豐富的創意吸引人的關注,帶動鄉村文化的發展。”該負責人表示。
早在2016年,從化區就決定以“童話小鎮”為創意主題,將西塘村納入*批特色小鎮建設試點。
“西塘村地處山區,農村覆蓋面積廣,孩子們能接觸到藝術的機會不多。通過打造童話小鎮、舉辦稻草節,不僅能利用自然資源開展藝術教育,制作成不同造型不同類別的作品進行展示,還能充分調動孩子們的想象力,從小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鰲頭鎮有關負責人說道。
鄉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又是人們鄉土情感和自豪感的寄托,更是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
“小手拉大手,小孩帶大人。”在鰲頭鎮有關負責人看來,一方面通過創意活動提高孩子們的文化藝術水平,可以間接改變作為家長的村民們的固有觀念。另一方面,還能豐富村民們的業余生活,讓他們自愿融入小鎮建設中,從而提升整個村的素質修養,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不斷豐富鄉風文明新內涵,深入挖掘繼承、弘揚發展稻田文化、編織藝術、傳統飲食、稻草文化等*鄉土文化,將“廣州西塘稻草節”打造成有口皆碑的鄉村振興農耕文化展示典范。數據顯示,前兩屆稻草節共吸引游客近30萬人次,帶來經濟效益約800萬元。
讓民俗文化融入農村生活
醒獅、貓頭獅、客家山歌、麒麟舞……一個多月前,從化西塘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表演拉開了廣州市(從化)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大會的序幕,充滿地方文化特色的表演引得掌聲不斷。
“豐收節、稻草節給西塘帶來了鄉風文明的精氣神。”西塘村駐村干部何嵐表示,鄉風文明建設關鍵在于讓文化依托醒獅等傳統民俗,融入村民們的日常生活中。
“醒獅是我們西塘村乃至整個鰲頭鎮的傳統文化遺產。”談及成立時的初衷,西塘少年醒獅隊負責人陳志文表示,通過醒獅表演不僅能鍛煉強壯青少年的身體素質,還能加強溝通團結村民的凝聚力,繼承發揚*的傳統文化。
今年6月成立的少年醒獅隊,成員全部來自西塘村的中小學校,年齡大多在10歲左右。每逢周五和周六的晚上,西塘村聘請了專業醒獅人過來村里給這些孩子教學,通過一周兩次的教授和平時的訓練,不到兩個月,醒獅學員們便學有小成,可以登臺表演。
在村里賀壽、結婚等喜慶日子,醒獅隊便出動表演,成為加強村民之間溝通交流的載體。與此同時,這些表演者都是村里自家的孩子,自然得到了不少村民的支持和關注,這樣就把傳統文化融入到村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以前,這是無法想象的。”陳志文感慨道。
“以前,村里不僅環境差,文化生活也很貧瘠,引發了不少問題,村里發展也受到阻礙。”何嵐說。
解決困境要在供給側發力。這幾年來,西塘村委開展了繪畫、書法、文化知識等義務大講堂和相關賽事活動,并組織村民集體參加學習。在今年五一勞動節,西塘村還新成立了“農民夜校”,每月開辦一到兩次課,通過繼續教育的形式,將家風家規等文化知識傳授給村民們。
此外,西塘村還通過組織本村富余勞動力100多人,成立了“城鄉清潔服務隊”“工程建設服務隊”“園林綠化服務隊”“綠色娘子軍”四支隊伍,讓村民們在開展文化活動的同時,還能在空閑之余發揮自己的特長,參與相關的管理服務。
鄉村文化活力源源不絕。西塘村計劃打造一批新的文化景點,其中,沿河打造約景觀棧道、建設親水平臺,修繕西塘門樓、積安陳公祠、復初書舍等歷史建筑,豐富童話小鎮的歷史文化內涵……
“現在西塘村一個月至少要舉辦一場活動。”何嵐表示,通過組織舉辦一系列的文化表演活動,不斷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讓他們過上有文化味的鄉村生活。
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今年暑假,來自華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的20多名師生來到西塘村開展為期一周的青少年素質拓展訓練營活動,為西塘及周邊村落的100多名孩子帶來了舞蹈、繪畫、手工、武術、朗讀、戶外拓展等課程。
“支教活動為孩子精心準備了融專業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課程,培養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潛力,能促進孩子們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也讓文化的種子在他們心中萌芽。”何嵐認為,鄉村振興是全方面的振興,不僅要在村容村貌“面子”上下功夫,更要注重“里子”的發展。
這幾年來,鄉村振興帶動了西塘村基礎設施的升級,柏油村道、導向標識、停車場、公廁等配套設施基本完善;西塘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改造,以江南建筑風格和歐式建筑風格為主題,對民居外立面進行統一整飾。
“如今的西塘,村容村貌干凈整潔,人居環境顯著提升,已初步達到特色精品村標準。”鰲頭鎮有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鄉村的面貌,鄉風鄉俗、家規家訓、民俗技藝都是鄉土環境孕育的瑰寶,是鄉村文化的現實體現。
今年以來,西塘村開展弘揚“家風、民風、村風”三風建設。西塘村委舉辦多場三風大講堂,村委干部帶頭學習。同時,邀請各領域專家就家規家訓、孝道文化等內容前來授課,并組織村民參加學習教育活動。
在村委綜合服務樓一樓,被發展淡忘的“鄉愁”這幾年又回來了:成了村民、游客追憶往事、感懷農耕文化的絕好去處。剪紙、紙雕燈……在這個面積有500平方米的大廳里,豐富的非遺文化作品讓人們找到鄉愁印記。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杜金沛指出,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也是鄉村振興的長效支撐力。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文化振興能夠建立良好的鄉風民風村風,廣泛地形成共識合力,給予民眾心靈的力量,共建美好的鄉村家園。
現在的西塘村從里到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何嵐說:“鄉風文明帶來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村民的穿著形象上,個人的內在素質、言語談吐也都有了跨越性的提高。”
“人們從城市來到鄉村,在這里記住鄉愁。”在從化區有關負責人看來,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注重文化傳承、文化延續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靈魂,鄉土文化在提升村民精神風貌和凝聚思想共識方面的獨特作用不容忽視。
以文化振興促鄉風文明的建設仍在路上。接下來,西塘村重點建設的憲法館將在12月正式開館,而作為廉政教育基地的家風館也將在明年春節前后啟用。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催化劑,在以西塘村為代表的廣州北部鄉村,鄉土文化正在城鄉融合、協調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強大的推動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