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現場會提出,到2025年,全國要創建178個*海洋牧場示范區。
什么是海洋牧場?為什么要建設海洋牧場?浩瀚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自古以來,經略海洋是很多國家走向繁榮強盛的戰略選擇。以海洋牧場建設為抓手經略海洋成為發展海洋經濟的重大任務。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我國擁有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和1.4萬公里島嶼海岸線,具備發展海洋牧場的天然條件,要經略海洋,全面推進海洋牧場健康發展。
科技先導開辟新篇章
海洋牧場,形象地說,就是用人工魚礁給魚在海底建房子,種上海藻海草,再配套一些集魚的輔助措施,讓魚有地方安身繁殖,就像經營牧場和管理牛羊一樣經營海洋和管理水產。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李培良介紹,海洋牧場建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但以新理念全面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卻是新事物,全潛式大型智能海洋牧場平臺更是*近的事情。
牧場里的牛羊,人們可以一目了然,而在海底,想做到這點就有些困難了。漁業部門啟動了海洋牧場觀測網建設,在海下安裝攝像頭,對礁體內環境、魚類的生存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在山東煙臺牟平區北部海域*海洋牧場示范區展示館,經濟日報記者通過水下鏡頭遠程看到黑鯛、六線魚等各類魚群不時出現在礁體附近,水體相關數據也實時顯示。
在山東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廠區碼頭,各式海洋牧場平臺讓人眼花繚亂,企業利用技術積累,把海上鉆井平臺改造成了大型海洋牧場平臺。項目管理部助理總監孫曉明告訴記者,許多國家已有運營大型海洋牧場平臺的成功經驗,實現了海洋漁業從近岸淺海養殖向深遠海離岸養殖延伸。
令孫曉明和同事深感自豪的是,公司研發出我國首座全潛式深遠海大型智能養殖裝備“深藍1號”。今年5月,“深藍1號”成功建造,隨后開赴黃海冷水團水域下水,養殖高價值冷水魚。這是世界上*的全潛式大型網箱,相當于40個標準游泳池,能抗12級臺風、管道運送三文魚,單次養殖產量達1500噸。
在韓長賦看來,“深藍1號”是國之重器,也是漁業部門與裝備制造部門跨界合作的范例。推動海洋牧場與海水養殖融合發展,既能夠促進深遠海漁業拓展,又能夠充分發揮海洋工程領域“中國制造”的優勢,可謂一舉多得。近年來,我國通過加快建設海洋牧場,推動海水養殖從普通網箱向大型裝備躍升、從傳統人工養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開啟了深藍漁業發展的新紀元,也開辟了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新篇章,帶動了海洋漁業裝備取得長足發展,在智能化大型網箱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生態優先 深藍漁業向“綠色”啟航
我國海域面積廣闊,漁業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受海水污染、圍填海工程建設等影響,特別是海洋捕撈強度居高不下,“絕戶網”問題突出,漁獲物“小型化、低齡化”現象嚴重,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海洋漁業結構調整,科學劃定了養殖區、限養區、禁養區,海洋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嚴格控制捕撈強度,正式出臺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史上*嚴伏季休漁制度廣受好評,海洋漁業資源急劇衰退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山東省副省長于國安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山東著眼解決海底“荒漠化”問題,在近岸適宜海域,投放十余類具有庇護水生生物功能的礁體。據觀測,人工魚礁區投礁后3年內生物量增長6.7倍。隨著人工栽植大葉藻的增多,海洋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到榮成越冬的大天鵝明顯增多,促進了旅游業發展。
浙江省副省長彭佳學說,浙江省也啟動了漁場修復振興行動,2015年以來已投入2億多元海洋牧場建設資金。海洋牧場產出的魚、蝦、蟹、貝等海產品,因其自然生長方式,口感和品質接近天然野生海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以海洋牧場為依托,形成了象山大黃魚、嵊泗貽貝等水產名品。
“海洋牧場建設要將資源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能以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來追求產量的增長。”韓長賦說,要選址科學、布局合理,選擇條件適宜的水域,保證人工魚礁的穩定性和海水水質,根據不同海域條件,合理布局養護型、增殖型和休閑型等不同類型海洋牧場,確保生態功能充分發揮。
政策護航 守好用好“藍色牧場”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海洋牧場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農業農村部啟動了*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組織編制發展規劃、管理規范、技術標準。目前,全國已建成海洋牧場233個。據專家測算,通過貝藻類增殖養殖,每年可以固碳19.4萬噸、消氮1.7萬噸、減磷1690噸,生態效益超過600億元。越來越多的海洋牧場從單純養魚延伸到放魚、釣魚、賞魚、加工一條龍,“一條魚”產生了“多條魚”的價值,實現了海洋經濟一二三產業的融合。
廣東決定用10年時間,省財政投入5億元,市、縣財政投入3億元,在全省近岸海域建設50座生態和準生態型人工魚礁;浙江不斷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推動海洋牧場養殖主體逐步納入水產養殖互助保險試點范圍,為養殖戶量身定制投保方案;山東煙臺將海洋牧場建設納入農業用水、用地、稅收等優惠政策范圍,近3年全市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0億多元,帶動社會投資100多億元,海洋牧場綜合收入達300多億元。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楊紅生認為,盡管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海洋牧場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未形成統一的建設標準,缺少環境承載力評估模型;一部分建設仍然以增殖經濟價值較高的海產品為目的,對生態修復考慮相對較少;一些人把投放人工魚礁等簡單等同于海洋牧場建設。
“海洋牧場是一項科技含量高的系統工程,涉及水產資源學、生態學、環境工程學、海洋動力學等多學科。”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所所長徐皓說,要以創新生態增殖技術、海洋牧場生態容量等關鍵共性技術作為科研重點,加強產學研聯合攻關和集成示范;從牧場選址、礁體設計、施工投放、增殖品種等多方面,對海洋牧場建設科學指導。
目前,人工魚礁建設海域使用金征收標準是養殖用海的幾十倍,海域使用期限*僅15年。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局長張顯良表示,農業農村部將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推動解決沿海各地普遍反映的海洋牧場海域使用金征收標準不合理、海域使用期限短等問題,促進海洋牧場可持續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