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秋后喜算豐收賬·脫貧攻堅看貴州”——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網絡主題活動第五站走進黔西南州安龍縣,探訪安龍縣依托食用菌種植走出的產業扶貧之路。
走進安龍縣錢相村高坎子組食用菌種植園區,七八名工人正忙碌著,有的在搬麥麩,有的在裝運木屑,有的在制作菌棒。“麥麩、木屑都是制作菌棒的原材料,制作好菌棒才能生產食用菌。”安龍縣眾鑫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厲越鋼解釋說。
自2017年以來,該公司已在安龍建成食用菌出菇棚380個、養菌棚28個,直接帶動農戶280戶,其中貧困戶132戶。
沈洪村的歐加平是園區的種植戶,今年4月份才開始經營大棚,到現在他已經采摘了3萬多斤香菇,按單價3元一斤賣給眾鑫公司。歐加平今年45歲,未種植食用菌前在縣城做泥水工。“工資雖然有5000多元,但不穩定,還不好收錢。”歐加平說,現在他經營著兩個大棚,除去各種生產成本,今年純利潤有5萬多元。
厲越鋼在北京、浙江等地從事食用菌行業已有三十多年,經驗豐富。“安龍夏天不熱、冬天不冷,非常適宜種植食用菌,可周年化、循環種植,一年可以采6茬。”厲越鋼說,他的食用菌銷往成都、重慶、長沙、深圳等地,市場廣闊。
吸引種植戶和龍頭公司的不僅僅是氣候優勢,優越的政策條件也是重要因素。當地政府投入資金建設大棚,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引進龍頭企業帶動村民種植銷售。“大棚是政府籌建的,買菌棒的錢也是用香菇抵扣的,我們幾乎不用投入,只需打理好就行。”歐加平說。
選擇好產業,技術培訓同樣重要。在開展種植前,安龍縣統一組織培訓,由農業技術專家對種植戶開展為期半個月的食用菌種植培訓,并在后期進行技術跟蹤服務。歐加平的大棚里,菌棒整整齊齊地擺在架子上,由于前段時間剛采摘了一茬,菌棒上只零星冒出幾朵香菇。他說,經過培訓后,種植順暢多了,現在要每天注意大棚里的通風、澆水,并及時采摘長出來的香菇,避免影響下一茬香菇的生長。
為幫助貧困戶脫貧增收,安龍縣采取“1210”的脫貧模式,1戶貧困戶到園區種植2個食用菌大棚,兩年實現10萬元收入。52歲的平寨村村民趙興林怎么也沒想到,戴了多年的“貧困帽”在種植食用菌*年就能摘掉。“我去年開始種植食用菌,兩個棚一年下來收入有10萬元,成功脫貧了。”趙興林正在自己的大棚里打理食用菌,臉上露出了笑容。
不僅如此,安龍縣還建設了食用菌開發加工基地,通過食用菌生產開發、食用菌深加工、物流倉儲、銷售貿易等環節,延長食用菌產業鏈。在加工基地展示大廳,擺放著各種食用菌深加工產品,精美的包裝讓人眼前一亮。“我們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通過直接或間接就業扶持貧困戶1500戶以上,解決3000人的就業問題,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貴州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韋達偉說。
目前,全縣已引進企業8家,建成食用菌研究所1988平方米,食用菌干品深加工廠1500平方米,建成食用菌大棚7700個,主要品種有香菇、羊肚菌、姬松茸、紅托竹蓀、灰樹花等,產品遠銷福建、云南、廣西、廣東、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內外市場。
近年來,安龍縣將食用菌作為“一縣一業”主打產業,成效明顯。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7年,依托食用菌產業發展,安龍縣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8727戶70427人,出列68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下降15.4%。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