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召開的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在我們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無論形勢怎樣變化,都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在基層組織建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只有農村基層黨組織強起來,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才會有堅實基礎,鄉村振興才會有可靠保障。
活力就是生命力,是黨的隊伍朝氣蓬勃、充滿生機、天天向上的旺盛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從1990年的“三配套”經驗到2018年的“一引領三提升”思路,在28年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萊西市委堅持不懈地改革創新,不斷激發農村黨組織建設的活力,使基層黨建迸發出來的活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之源。
一支隊伍的活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不斷思考和探索中贏得的。20世紀80年代,面對城市熱火朝天的發展場景,農民們紛紛打起背包告別土地,勞動力紛紛外出,導致農村發展活力不足,也對農村基層黨建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面對這種情況,萊西市委和基層干部的思考是:勞動力流失是由于土地經營收入低,村民沒有擺脫貧困。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在鄉村發展上做文章。鄉村有發展空間,就能夠吸引人才回流,吸引各種資源向農村流動。于是,萊西市跳出“就黨建抓黨建”的思維,在“一引領三提升”的總體思路指引下,探索出了“基層黨建+鄉村振興”的發展新模式。那么,這一模式又是怎樣激活基層黨組織活力的呢?
一是把黨建資源不斷向基層傾斜,激活“神經末梢”。萊西市多次組織高素質、年富力強的市直機關干部下沉基層開展幫扶活動,近年來開展的“強基固本村村行”活動就是一例。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強基固本”就是加強基礎,鞏固根本。
過去一些年,資源向城市過度流動,造成鄉村層面資源貧瘠、底子薄弱。要夯實基礎,需要各種政策、人才、資本等資源的導向性投入。如果把社會比作一個生命體,黨建系統是這個生命體的神經網絡和血脈系統,基層黨建就是系統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只有不斷地輸送養分使神經末梢活起來,整個生命體才能持續充滿活力。
二是因地制宜,實現黨建和鄉村振興“同頻共振”。萊西市在發展生產上注重研究本地特色。“田園綜合體黨委”就是一個創新,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有效增強黨的政治引領,實現“農業生產在哪里、基層黨組織就建到哪里”,使黨組織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堅強堡壘,更好地組織農民跟黨走、跟市場走。
各地基層黨組織都在發展生產繁榮經濟,這是共性;但各地的做法又有差異,這是個性。發展個性需要創新,深入實際找到亮點;發展個性需要整合,把零散的、或強或弱的各種經濟社會發展要素以創新的思維整合起來,形成合力。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就是投入足夠精力,下大力氣,找出適合本地的發展之路。
三是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將精神推動力轉化為經濟推動力。近些年來,萊西市充分挖掘地方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和教育品牌,使之成為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而另一方面,萊西又讓紅色資源從精神推動力轉化為經濟推動力,把紅色資源和綠色資源結合起來、與生態產業結合起來,使紅色文化催生出更多的生產力,實現黨員干部受教育、村級集體增收入的良性互動。
四是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正如萊西市委書記莊增大所說,“基層黨建的本質,就是為了更好群眾服務”。座談會已經過去28年,這期間,農村基層社會在組織機構和組織職能上,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比如,現代農業的集約化、智慧化生產就對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整合資源、對接市場”等新要求,這些變化促使基層黨組織的職能定位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迅速轉變。
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的“終端”,是打通黨同群眾“*后一公里”的組織保證。因此,做好為廣大農民的服務工作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活力的重要舉措,這項工作使黨員在為群眾的服務中有成就感,也會更加主動親近群眾、密切聯系群眾、真誠幫助群眾。群眾的問題和困難得到解決,對黨組織就更有向心力和歸屬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