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食用菌產業的大省,江蘇食用菌產業去年年產值已達170億元,成為農業產業扶貧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家門口就業 每月工資三四千元
室外寒氣襲人,室內希望涌動。去年12月14日,在連云港麗莎食用菌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排排包裝機械在工作人員身邊有節奏地運轉著,新采收的杏鮑菇源源不斷地運進來,各種不同規格的包裝品又不斷被運走。47歲的本地人苗榮花正忙著對杏鮑菇進行分揀包裝,放眼望去,車間里全是和她年紀相仿的婦女,她們每月工資三四千元。“比以前種地收入高多了,不光脫了貧,而且就在家門口就業,方便照顧老人小孩。”苗榮花說。
同樣的場景出現在連云港興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現代化生產廠房內,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工作著:原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養菌,杏鮑菇采摘、包裝……總經理劉敏介紹,公司為村民免費提供杏鮑菇菌棒并進行技術培訓,生產出的鮮菇按市場價格回收,帶動千余戶農戶增收。
“我們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廠里職工80%是留守婦女,每天上半天班,不耽誤做家務、干農活、接送孩子。”劉敏說。員工李芳的丈夫李劉波常年在外打工,2014年底,在劉敏的指導下,李劉波建了3畝杏鮑菇大棚。李芳下了班就和丈夫一起管理,一個冬天,3畝大棚賺了5萬多元,夫妻倆樂得合不攏嘴。如今,李劉波春夏外出打工,秋冬在家種杏鮑菇,日子過得很滋潤。
位于灌南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形式,直接吸納用工2500多人,輻射帶動萬余農戶就業,年人均增收超5000元。總經辦主任卜麗麗介紹,公司全套引進了荷蘭堆料和種植設備,是目前全球*的單體食用菌種植公司,以麥秸稈為主要原料,年利用秸稈15萬噸。
優勢明顯 食用菌助推*脫貧
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管永祥認為,食用菌助推*脫貧具有四大優勢,一是生產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收益穩,具有“短、平、快”特點,同時具有“五不爭”特性: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作物爭資源。二是技術成熟易于復制,目前食用菌生產技術已由傳統方式向現代化、標準化轉變,生產模式已由家庭經濟向規模化、工廠化轉型,產業鏈分工日益成熟,農民經簡單培訓后即可從事生產經營。三是點草成金效益顯著,食用菌以木屑、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及其它農業廢棄物為栽培基料,投入產出比高,畝均凈效益約3萬元,是水稻的20倍,隨著黑皮雞樅、羊肚菌等珍稀野生菌的人工馴化及規模化生產,經濟效益將進一步提升。四是循環利用節能環保,通過轉化農業生產廢棄物、作物秸稈和動物糞便,實現變廢為寶;通過菌類發酵殺滅廢棄物中的病原,減輕作物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實現化害為利。
連云港銀豐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彭仁勇來自福建,他告訴記者,和山多地少的福建相比,江蘇平原多、土地平整,更適合大規模生產,而且秸稈等食用菌原材料豐富,當地又在廠房、機械購置等方面給予補助。作為回報,公司也在積極幫助當地農戶,比如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與農戶簽訂長期合作種植協議并負責回收,同時將政府提供的500萬元產業富民項目資金每年固定返利6%,由政府補助給貧困戶,10年后企業返還全部本金。
省食用菌協會秘書長曾曉萍透露,我省已擁有世界*的雙孢菇、草菇工廠化生產企業,全國*的海鮮菇、杏鮑菇生產企業,全國單體產量*的金針菇企業等。
造血式扶貧,小蘑菇還要做出大文章
灌南是全國食用菌工廠化聚集度*的縣區,目前該縣已有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40余家,全年產量50萬噸。食用菌產業成了富民大產業,縣里從事食用菌生產、銷售、物流等相關行業的人員已達2萬人,菌菇企業生產一線女工占近九成,她們既能在家門口賺錢,又能照顧家庭。
“我們經濟、生態兩筆賬都要算,要同時實現富了鄉親、美了鄉村的目的。”連云港如意情食用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馬勤雪說,“扶貧菇”也是“環保菇”,企業生產的珍稀菌菇原料全部用的是玉米芯、米糠、麩皮等農作物“下腳料”,在生產過程中無有害物質產生。產生的菌渣一方面通過發酵制成肥料還田,另一方面可作為生產草菇、雙孢菇、杏鮑菇等草腐菌類的栽培基質。
據不完全統計,江蘇省食用菌產業消化了省內外50多萬初級勞動力。在省食用菌協會會長陳惠看來,“扶貧菇”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激發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原動力。
生產食用菌的企業多了,會不會導致效益下降?江蘇品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負責人周勤亮認為,當前食用菌市場遠未飽和,尤其是中高端產品供不應求,“我們現在處于零庫存狀態,經銷商排隊上門拉貨,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擴大規模。”
不過,管永祥認為,“扶貧菇”還要打造“品牌菇”,要加強內涵挖掘,提高市場認可度;另一方面,要做“文化菇”,積極挖掘、保護和傳承食用菌文化內涵,培育消費市場,順勢發展食用菌休閑農業,引進食用菌深加工企業,開發多元化產品,延長食用菌產業鏈,進一步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收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