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
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世紀以來第16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體現了黨中央繼續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信心、恒心、決心,為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提供了重要依據。
令浙江人興奮的是,一號文件不僅給浙江省農業農村發展送來“大禮包”,更明確提出“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其中不少舉措已在浙江先行先試。我們專訪了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他們用7個關鍵詞對一號文件進行了解讀。
擴大脫貧攻堅成果 啟動新一輪扶貧工程
“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浙江一直在路上。在2015年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貧困現象的基礎上,浙江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減緩相對貧困的階段。
去年,浙江又啟動了新一輪扶貧工程。省農業農村廳扶貧開發處楊圓華處長介紹,從2018年至2022年,全省實施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計劃,并確保今年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10%以上。
加強集體經濟實力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浙江在全國率先啟動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行動。過去這一年,浙江安排本年度財政“消薄”資金35.64億元,各地加快推進村集體資源開發、資產盤活和鄉村產業發展。去年,全省全年新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1118個,消除率89.2%。
決勝“消薄”攻堅、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加大幫扶少數民族村力度……浙江所有的實踐探索都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高度契合。從現在到2020年,讓低收入百姓同全省人民一道邁入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
“千萬工程” 描繪新時代“富春山居圖”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
2003年,浙江作出了大力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重大決策,由此拉開了浙江村莊整治、建設美麗鄉村的序幕。
這是一場有關美麗的接力,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浙江久久為功,扎實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取得了顯著成效。省農業農村廳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處邵晨曲處長介紹,浙江以示范縣創建為引領,因地制宜開展特色精品村、示范鄉鎮、風景線創建活動,2018年浙江省培育創建第三批美麗鄉村示范縣10個、美麗鄉村示范鄉鎮100個、特色精品村300個。
回答好“全國看浙江、浙江怎么辦”重大命題,拉高標桿、乘勢而上,全力打造“千萬工程”升級版,高水平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描繪新時代“富春山居圖”。
解決農村“吃水難” 要讓803萬農村居民喝上好水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工程”被列入十大民生實事之一。如今,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快解決農村“吃水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這無疑是將進一步推動浙江加快實現城鄉居民同質飲水。
浙江的農村飲水工程起步早,也因此在全國較早地基本結束了千萬農民喝水難的歷史。然而,對照城鄉同質標準,浙江也仍有803萬農村人口的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有待提高。特別是高溫干旱時,老百姓對喝好水的呼聲很高。
從過去抱怨“沒水喝”,到如今要求“喝好水”,這就是浙江農村發展帶來的新要求。對此,去年浙江已出臺《浙江省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行動計劃(2018-2020年)》,計劃3年內投入136億元,讓農村百姓從“有水喝”到“喝好水”。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0年,全省要確保完成涉及農村803萬人的飲用水達標提標建設任務。在不少百姓眼中,這一杯好水已經成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的縮影。
數字鄉村戰略 建設20個數字植物(養殖、育種)工廠
大數據正成為現代化農業新的生產資料,改變著農業農村的模樣。今年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具體來說,要求“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等。
幾乎同步,就在去年底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浙江也已提出今年要打造數字田園,加快農業數字技術應用。不僅如此,浙江更明確了年度小目標,要求建設20個數字植物(養殖、育種)工廠。
其實,無論是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抑或是通過電商加速農產品上行,浙江都早已行動了起來。去年,全省擁有活躍的涉農網店超2.1萬家,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667.6億元,增長31.9%。目前,全省共有電商專業村1253個、電商鎮130個,總量位居全國首位。此外,浙江也加快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建成村級益農信息社2.2萬個,覆蓋率83.5%。
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 讓更多“農業芯片”掌握在浙江農民手中
都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中國農民對自己的種子要有話語權。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并提及繼續組織良種聯合攻關。
在這一方面,浙江已著手參與、甚至牽頭承擔農業領域的國家聯合攻關項目——去年6月,“國家西蘭花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在浙江正式啟動。該項目的目標是,到2022年在西蘭花主產區,國產西蘭花種子市場占有率20%以上,打破國際種業公司壟斷。
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培育農業戰略科技力量,浙江的貢獻遠不止于西蘭花育種。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浙江正著力在農業領域“打造產學研深入融合平臺”,“加快先進適用技術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力爭在科研體制機制創新上率先獲得突破。
就在今年1月初,全球*規模化“養蠶工廠”在浙江投產,可年產1萬噸鮮繭。這是浙江在農業領域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個典范。正是在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的扶持下,浙江巴貝集團與省農科院、浙江大學等科研單位的深度合作,才得以顛覆了數千年來傳統養蠶模式。
支持鄉村創新創業 “兩進兩回”
“支持鄉村創新創業。”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鼓勵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兩進兩回”將落實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農、用之于農”,促進各路人才、工商資本“上山下鄉”,全面激發鄉村活力。
浙江擁有民營資本發達的優勢,積極引導本土企業家、社會資本、鄉賢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建設,助推美麗經濟發展。
鄉賢文化是連接故土、維系鄉情的精神紐帶。2001年1月6日,全國*早以“鄉賢”含義創設的區域性民間文化學術社團——上虞鄉賢研究會成立,從那時起,上虞開始進入鄉賢文化挖掘的快車道。如今在浙江大地上,越來越多的鄉賢反哺桑梓、澤被鄉里,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三治融合” 深入實施萬村善治示范工程
“增強鄉村治理能力。”今年的一號文件中提到,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發揮群眾參與治理主體作用。
隨著時代演進,要解決發展中的新問題,就要有新辦法、新招式,桐鄉的“三治融合”就是一種新探索。2013年,桐鄉率先推出“法治為要、德治為基、自治為本”的“三治”建設,掀起了一場以“三治融合”為手段,以“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為目標的變革。
“三治融合”體現了鄰里守望、民眾自決、社會自治的愿景。2017年,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被寫入十九大報告。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對加強鄉村治理做出了進一步的安排:完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入實施萬村善治示范工程,大力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全面推廣桐鄉“三治融合”、武義后陳村務公開、寧海小微權力清單、溫嶺民主懇談、安吉余村“兩山”轉化、龍游“村情通”、杭州“武林大媽”等基層治理經驗,建成善治示范村2000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