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沙市是中國位置*南端、總面積*(含海域面積)、陸地面積*小和人口*少的地級市,管轄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政府駐地位于西沙永興島。
記者在年前西沙群島9個社區之一的永興社區,很多漁民已經回家過年了,除了少部分留在島上過年的漁民和家屬,還有一些漁民打算乘坐1月26日的補給船“三沙一號”回文昌。寬敞整潔的社區街道、一棟棟裝修一新的房屋、正在施工的中國農業銀行營業點、嬉戲玩耍的漁民子弟,構成了漁民新村里一幅幅美麗的畫面。
第三代西沙漁民日子越過越好
62歲的西沙老漁民鄭有柏坐在自家寬敞的客廳里,說起這些年的變化,滔滔不絕。從外公那一代就開始從事漁業生產的鄭有柏對漁業有著很深的感情,從19歲開始打魚到現在,他已經在西沙打了40多年的魚了,除了打魚,鄭有柏幾乎沒有別的技能。在他看來,打魚是一種謀生手段,更是他的一種生活狀態,只要天氣好,他會每天都出海打魚,捕撈品種主要以馬鮫魚和石斑魚為主。打上來的馬鮫魚和石斑魚一部分是用于賣給往來島上的人,一部分是用于島上表妹家的漁民餐館里。
在西沙從事漁業生產的老漁民基本都經歷了住在船上、住在岸上的簡易木板房里、住在漁民新村三個階段。說起漁民之前的生活狀態,鄭有柏告訴記者,在上永興島之前,他一般每年要從文昌出發出海3趟,一趟在海上待2-3個月,吃住都在自家的帆船上,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捕撈上來的魚也只能在船上用鹽進行簡單地腌制,然后統一運回到文昌港口進行售賣。從2009年開始,他開始在永興島上居住,在簡易的木板房里備了冰柜,每天捕撈上來的魚可以進行及時地冰凍保存。這一年,他還購置了新的玻璃鋼漁船,換掉了用了多年的帆船。三沙市政府對漁民在南村居住的木板房進行了搬遷改造,規劃了新的漁民新村,極大地改善了漁民的生活環境,2018年5月,島上的38戶漁民住進了兩戶一棟的現代化住宅,每棟住宅面積達到110平方米。
為了促進漁民的轉產轉業,三沙市政府還為每戶漁民提供1個就業崗位。鄭有柏的老婆鄭菊香說,自己從2018年12月開始做保潔工作,每個月能拿到4500元的工資,加上鄭有柏每年捕魚3-4萬元的收入,一家人在島上的生活越過越好了。
當被問及打算出海到多大年齡、還會讓自己的子女再當漁民嗎?鄭有柏笑著說,只要能干得動,他希望可以一直打魚打下去。至于子女,現在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兒子在“長樂公主號”游輪上工作,兩個女兒分別在海口和文昌定居了,子承父業不太可能了。
據了解,永興島上為島上居民建的小學已投入使用,目前有20多個孩子在這所學校就讀,課程開設到三年級。
堅守在西沙的基層漁政人員
對于已經在永興島上工作了27年的中國漁政海南三沙漁政支隊執法隊員張少兵來說,這里的漁民都是他的朋友,被他幫助過的漁民太多了,他為漁民做的事兒也太多了。他對西沙的感情很深,他的父親曾經在補給船上工作,目前,兒子也在補給船“三沙一號”上當輪機員。可以說,西沙這片海域承載了祖孫三代人的夢想。
從1992年上島以來,他經歷了沒有飲用水,生活用水只能靠囤積雨水來解決的日子;經歷了沒有蔬菜自己種、沒有肉自己養豬、沒有水果就摘島上的枇杷,這種冬瓜白、米飯白、白肉白這樣“三白”的物資匱乏生活;經歷了在每月一班的補給船因臺風影響無法按時到達,3個月才能接到相應補給的日子;經歷了通訊不發達,出海執勤回來后電話另一邊是家人焦急等待的生活;經歷了父親重病住院,他無法*時間趕回去陪伴的日子。高鹽、高濕、高紫外線的環境,讓張少兵患上了風濕、咽炎等多種職業病。他告訴記者,在海水淡化設備未建前,島上的漁政執法人員只有靠井水洗澡、洗頭,而那個時候守礁的漁政人員在島上一待就是9個月,洗出來的頭發硬硬的,顏色發紅,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張少兵講述了兩個真實發生的事:幾年前,島上一戶人家3歲左右女兒被發現羊癲瘋發作,坐在墊子上口吐白沫,情況十分危機。在醫生趕來前,他和另一名同事對小孩進行了緊急救治,他咬住小孩的腳、同事咬住小孩的手,直到小孩哭出聲來,為后來的救治贏得了時間;2011年左右,他所在的漁政船接報,有一個漁民落海,他們立刻向相關部門進行匯報,協調直升機,并協調周邊漁船幫助救助,*終,落水漁民被另一條過往漁船及時救起。
張少兵說,在執法過程中登臨漁船檢查時,浪大的時候,船可被海浪推至1米多高,執法快艇靠上去的時候可達2米左右的顛簸高度。因此,島上的漁政人員到了50歲就沒辦法在一線干了,危險性太高。而他今年已經49歲了,對一線的工作他依舊很眷戀。
據三沙市海洋綜合行政執法局副調研員辛成城介紹,近年來,隨著島上硬件和軟件設施的不斷提升,漁政人員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都得到了極大地改善,漁政人員的守礁時間也從9個月變成20天的輪崗。為了更好地讓漁民了解漁業法規,漁政人員會定期到永興社區、碼頭等地進行普法宣傳,保證漁民群眾安心出海、安全出海。
漁民出海的晴雨表
三沙市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年受熱帶氣旋、海上大風和雷雨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影響。三沙海域遼闊,島礁分散,如何開展為漁民提供氣象服務保障一直是三沙市氣象局不斷探索和建設的重點工作。一方面,不斷地深入研究預報預警業務,總結預報服務經驗,努力提高預報準確率。另一方面以需求為引領,實現與國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資源信息共享,開發海洋環境和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產品,拓寬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渠道。近幾年,市氣象局由原來固定電話的單一服務渠道拓寬為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網站、電視、電臺、微信、微博、智能手機APP、北斗星通等多元化的服務渠道,尤其三沙海洋氣象短波電臺通信能覆蓋整個南海,有效實現氣象預警信息向“*后一公里”傳輸。
近年來,市氣象局相繼在各管委會和社區建設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氣象信息隊伍,使氣象預警信息及時進村入戶。此外,市氣象局還增加了南海漁場天氣預報服務和三沙海洋氣象短波電臺服務工作。為了做好漁民、漁船的氣象服務工作,市氣象局不斷深入漁民群眾,經過走訪、調查和分析發現,漁民海上作業*怕的就是“鬼風”。“鬼風”具有尺度小、突發性強、難預測和災害性大等特點,甚至在多普勒天氣雷達和氣象衛星都很難捕捉到它的特點和行蹤。為此,三沙市氣象局加強短臨天氣預報監測和預報預警業務,并制定“叫應”機制。只要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監測到或預測熱帶氣旋、雷雨大風和海上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業務員會立即發布預警信號,及時通知市政府、海事等決策部門將信息傳達給海上作業的漁船。
據三沙市氣象局預報員周宇介紹,有一個成功的案例是,2016年4月23日凌晨5時左右,監測到北部灣南部海面有積云對流發展,并向東南方向傳播和發展。颮線經過三亞市引發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過程。綜合分析研判,預計颮線23日下午14時開始影響西沙群島。中午11時40分市氣象局果斷發布雷雨大風黃色預警信號,并電話通知市政府、三沙海事局、三沙市綜合執法局和水警區,務必通知海上漁船和作業的船只及時回港避風,在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海上作業的船只和漁船及時回港避風。23日下午14時颮線過境西沙北礁,出現25.8米/秒大風,永興島出現16.0米/秒的極大風,持續影響到當天17時左右。
近幾年,天氣預報尤其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在不斷提高,預報預警信息傳輸及時、有效、覆蓋面廣,漁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漁民出港作業都積極主動咨詢天氣預報,根據市氣象局的預報出港作業。
據悉,三沙市氣象局下一步將利用移動、聯通和電信等運營商自有平臺,實現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同時更進一步提高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傳輸率;充分利用三沙海洋氣象短波電臺這一特色服務渠道,豐富海洋氣象預警服務產品,增幅電臺氣象服務效益;繼續加強與海洋部門的信息共享,優化海洋環境與氣象服務產品;探索新的服務產品,如負氧離子、紫外線強度、垂釣指數、風能和太陽能等,提高漁民的生活品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