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青、揉捻……千百年來,制茶就是一項手工技藝。現在,這一歷史要改寫了。近日,全球*智能化潔凈“無人制茶工廠”在湖北省宜昌市投產。“全球*”“智能化”“無人工廠”等關鍵詞的加持,讓人不禁心生好奇。記者趕赴“中國名茶之鄉”宜昌夷陵區鄧村鄉,一探究竟。
4小時 鮮葉變茶
從湖北夷陵城區出發,沿山路蜿蜒而上,山坡上不斷閃現層層茶樹,青翠欲滴。
兩個小時后,眼前出現了一大片“青磚伴飛檐”的四合院,這就是位于鄧村王家埡的“無人茶廠”。
“有一條鮮葉清洗生產線、兩條綠茶生產線、一條紅茶生產線。”蕭氏茶業集團辦公室主任向清華說,沿著參觀通道一路前行,可以看到鮮葉進料到茶葉制成的全過程。
車間里,深綠色的地板光亮如鏡,銀色的生產線環環相扣、高低錯落,像條長龍。
鮮葉清洗生產線的裝置,乍一看很像游樂場的“激流勇進”。锃亮的水槽里不斷噴涌清水,6個出水口在茶葉上噴淋。記者被告知,從茶園采回的鮮葉,先在這“洗完澡”,去除茶葉表層的灰塵、異物、飛禽糞便等殘留雜物,才能踏上之后的“旅程”。
車間里,很難看到茶葉“身影”。一問才知,茶葉要么在兩人高的傳輸倉里,要么在自動化、智能化箱體內進行殺青、揉捻、干燥。生產線全程無人工接觸,恒溫恒濕,由一個個紅外線傳感裝置監測,自動調整各環節進料、加工、運輸。
來到名優紅茶智能化潔凈生產線,一股濃郁的紅茶香味撲面而來。6臺“旋轉靜置型萎凋機”一字排開,正在進行紅茶加工的*道工序——萎凋。通俗地說,就是讓鮮葉蒸發部分水分變得“枯萎”,引發茶梢中內含物質的化學變化,奠定紅茶色香味品質基礎。
每個萎凋機上一個控制面板,上面的液晶顯示屏顯示著各類數據。控制系統根據設定的參數,*控制蒸發水量,使葉梗由脆變軟,增加芽葉的韌性。
一枚枚鮮葉,經過清洗、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等流程后,被密封運往位于宜昌城區的蕭氏高新科技園,進行細致的篩選、拼配提香和包裝,然后銷往四面八方。“實現智能化生產后,全車間只需要一名巡查人員。”向清華說,以綠茶為例,以往一條生產線至少需要15名左右的熟練操作工人,且耗時7小時以上,現在,從鮮葉到毛茶只需4小時。
7項專利 彰顯中國智慧
探訪中,記者留意到全套設備的標識牌上顯示的都是日文,這是購買的日本設備嗎?
蕭氏集團董事長肖勇自豪地“揭秘”:無人工廠的所有生產線均由蕭氏集團自主研發,委托全球*茶機制造商日本川崎機工株式會社生產,蕭氏集團擁有專利權。“蕭氏集團2012年提出‘無人工廠’構想,歷時5年實驗論證,2017年底啟動建設,項目總投資1.1億元。”肖勇說,研發人員分析挖掘蕭氏十余年來茶生產基礎數據,形成了成熟的生產技術數據模型,確保每一個環節的每一項數據指標設定達到*優值,為整個生產線多個工業流程的智能優化運營打下基礎。
目前,無人工廠生產線已獲7項國家專利,還有大批專利正在申報中。專利意味著創新,帶來的變化就在眼前。“以往茶農采摘的鮮葉如果有露水,不容易賣到好價錢,因為沾有露水的鮮葉在加熱揉捻過程中容易粘連在一起,不方便處理。現在,通過技術創新,6秒就可將鮮葉表面的水分烘干。”蕭氏集團智能化潔凈工廠廠長沈義鋒說,生產全過程茶葉不經人手、不落地,進口出料全程數控自動化,自控投用率可達98%,電、氣等清潔加工能源使用率*,可24小時連續作業,一年能生產名優茶2000噸。
制茶智能化 大勢所趨
雖然制茶在中國悠悠千年,但目前全行業的工業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不高,茶葉加工設備技術集成度差、標準化程度低,成為行業面臨的共同痛點。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會長王慶表示,當前名優茶產品加工質量往往依賴制茶工人自身的技術經驗,直接帶來了成本高、效率低、費時費工和質量不穩定等弊端,束縛了制茶產業的發展,也影響了茶產品的品質穩定性和市場競爭力。
他坦言,茶產業和很多其他涉農產業一樣,是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力流向城市,全國茶葉產區普遍面臨新生代茶農斷層的壓力,茶葉加工業技工儲備不足矛盾凸顯。“堅持創新驅動、工業支撐,加快傳統產業技改和裝備更新,實現茶葉加工增值和高效利用,已成為新時代我國茶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王慶表示,蕭氏集團建成全球*智能化潔凈“無人制茶工廠”,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借鑒經驗。
日本川崎機工株式會社社長川崎洋助表示,蕭氏集團“無人工廠”是目前世界上單體投資規模*、科技含量*的智能化茶葉加工廠。十多年來,川崎見證了蕭氏從機械化到自動化再到無人化的進程,以“無人工廠”為代表的蕭氏*新創新成果,對于茶葉全行業、全業態的持續健康發展,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