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剛剛生產完華煤集團訂購的3900多箱“故鄉”牌小雜糧,甘肅省靜寧縣四河鎮王河村小雜糧加工基地又接到了新訂單,2000多箱小雜糧要在4月11日裝車發往天津市武清區。當日,該基地的工人們正在加工、分揀、包裝、裝車……一道道工序緊張有序地進行著。
過去的許多年里,當地嫌種植小雜糧費時費工、價格低、收益少等原因,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出門務工,土地撂荒嚴重,四河鎮成為靜寧縣的深度貧困鄉鎮。近年來,綠色、有機小雜糧備受市場青睞,當地政府搶抓機遇,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科技推動、市場拉動等舉措,鼓勵致富帶頭人創建加工基地、創業青年領辦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近就地就業,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多措施大力度扶持農民種植小雜糧,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
今年,王河村村民牛成成將撂荒多年的10多畝土地以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種植蕎麥。他自己算了一筆賬:“10多畝地大概收獲五六千斤,公司收購價每斤1.7元能賣1萬多元,按照收益分成能夠賺近4千元,沒想到幾畝撂荒土地也有了大收益。”除了土地入股分紅,他平常還可以在基地打工,每天還有70元的務工費。
“我們這里種植小雜糧歷史悠久,但由于地域偏僻,銷路不暢,群眾種植小雜糧的熱情不高,今年,我們充分整合閑置土地,合作社統*轉經營,并且高于當地市場價保底收購,還吸納當地群眾到扶貧車間進行加工、包裝,有效解決了群眾不愿種、不想種和銷售難、收益低的問題。”四河鎮鎮長薛小田告訴筆者。
四河鎮在解決了誰來種、怎樣種、銷售難的困境和難題后,為進一步擴大種植效益,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該鎮結合脫貧攻堅實施計劃,采取“合作聯社+基地+扶貧車間+農戶”的模式,大力推動生態、綠色、有機小雜糧生產,發掘原生并扎根于農村的傳統產業,今年種植蕎麥、白谷、燕麥、莜麥、扁豆等小雜糧2.1萬畝,讓“小雜糧”真正成為脫貧富民的“大產業”。
為留住鄉愁,該鎮預注冊成立“故鄉”牌小雜糧品牌,將全鎮各村的合作社、產業基地、加工企業、扶貧車間統一建成小雜糧產業聯盟。王河村小雜糧加工基地的負責人王鎮川說,他在保留傳統小雜糧“原汁原味”的同時,提升產品質量,吸納當地有知識、有文化、有眼界的青年返鄉創業,小雜糧產業開始復蘇。目前,已通過多種渠道銷售近2萬件,創收400多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