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沖刺階段,如何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使“摘帽”后的貧困縣鞏固發展成果,接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重要工作任務。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全面振興,探索可持續、可復制的核心產業發展模式都具有重要意義。
相比農區,牧區面臨更大的挑戰,脫貧攻堅任務也更加艱巨。如何聚焦核心產業,探索適合牧區發展的產業模式,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
肉羊產業是我國傳統的畜牧產業,近年來肉羊產業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市場潛力巨大,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越來越成為牧區經濟的重要支撐和拉動農民持續快速增收的支柱產業。雖然和生豬、肉雞等大畜牧業相比,肉羊產業從產量和產值上看還是“小產業”,但是在產業脫貧,尤其是幫助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方面,卻表現出“大作為”。原因就在于,肉羊產業具有能夠充分利用農村農副資源、技術準入門檻低、養殖管理難度小、資金回報周期短、風險低等優點,從而使之成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真脫貧、不返貧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國的深度貧困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地區,共同的特點是集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于一體。這些地區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發展產業欠基礎、少條件,而發展肉羊產業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從我國肉羊優勢區域布局來看,西北肉羊優勢產區內包括了甘肅、寧夏兩個國家特級扶貧地區及新疆這一重點扶貧地區,西南肉羊優勢產區包括了四川、云南、貴州三個國家重點扶貧地區。2017年,全國羊肉產量為471.1萬噸,這6個省、自治區的羊肉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0.0%以上。同時,內蒙古、新疆、甘肅、吉林、遼寧、云南6個邊疆地區羊肉產量占比45.7%,5大牧區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占比達到42.0%。可見,這些地區發展肉羊產業具備一定的基礎和條件,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在需求不斷加大,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的前提下,國家相關政策為牧民的生產經營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牧業經營能有效開展并實現降本、提質、增收,對牧民具有很強的便宜性。
一方面,以需求為導向的肉羊市場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肉羊市場潛力巨大。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的膳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食物消費更加注重健康、營養與平衡搭配。羊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膽固醇含量低。在居民食品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動物性食品消費*數量穩步上升的背景下,羊肉在居民動物性食品消費中的地位也逐漸提高,羊肉消費的去區域化和去季節化趨勢日益明顯。
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畜牧業支持政策的目標更加多元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補貼金額不斷增加,為養羊戶提供了便利,減輕了生產成本帶來的壓力,并有效擴大了規模效應的輻射范圍。從目前政策的實施效果來看,肉羊養殖戶普遍得到實惠,畜禽規模養殖場普遍改善了生產設施,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
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創新了例如“公司+農戶”“黨支部+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和“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由市場引導、政府扶持、貧困戶參與的產業扶貧模式,這些模式在幫助貧困地區防貧、脫貧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例如,內蒙古赤峰通過推廣“昭烏達肉羊托養模式”“放母收羔模式”和“直接幫扶模式”,幫扶帶動420戶貧困戶853人,使養殖戶戶均增收3533元;新疆的貧困戶將扶貧羊交給養殖大戶托養,貧困戶每年可以獲得10%的利潤分紅,3年后大戶再返還同等數量羊給貧困戶等。可以說,肉羊產業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大作為”,并將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扶貧開發貴在*,重在*,成敗之舉在于*。更好地推動產業扶貧落地生根,關鍵也是要抓住“*”兩個字。發展產業要有長遠眼光,首先將長期持續性發展作為重點,做好統籌規劃;其次要立足地方,因地制宜選擇適應地區特點的產業,決不能跟風復制;還要重視專業人才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更要增強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在新時代背景下,核心產業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振興鄉村的道路上必然大有可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