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昌府區許營鄉是聞名的西瓜之鄉。1.2萬畝西瓜大棚,把全鄉四分之一的土地覆蓋了個嚴嚴實實。種了近10年西瓜的許營農民,今年怎么樣?全鄉五六月份能產3.6噸萬西瓜,用10噸的卡車往外拉,每天120輛需拉一個月,這么多西瓜能銷出去嗎?筆者懷揣諸多疑問,來到許營鄉的田間地頭。 宋郎村農民姚型安,正在大棚里下瓜。他揩了下額頭上滲出的汗珠,對筆者說:“俺今年總共種了10畝西瓜,三分之一是給北京人種的,三分之一是給東北人種的,還有三分之一是給本地超市種的。” 看到筆者一臉的疑惑,他笑了,扳著指頭數起孫子兵法:“孫子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種的西瓜分三大類,是為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消費群體定向種植的。京欣類品種,北京、天津人*喜歡,是供應京津地區的。另一類是金鐘冠龍、黑金剛品種,屬大瓜類,適應東北人大大咧咧的性格,主供東北市場。再一類天皇、皇冠屬于小型玲瓏瓜類,這類瓜或黃瓤綠皮,或黃皮紅瓤,或混合色瓤,特別受本地超市歡迎。”“你想,我在種瓜的時候就先把種給誰吃‘搞定’了,到時候還愁打不贏嗎?”“今年,我這小巧玲瓏型西瓜,賣到2元錢一斤,一棚就收入1.8萬元。”說這話時,不到40歲的姚型安臉上透著喜悅,神情里藏著自信。 在西衣村的西瓜大棚里,村主任衣存順領著我們見到“返村種瓜”的農民衣善俠。去年衣善俠辭去在城里某化肥廠當司機的工作,回家種大棚西瓜,問其感想,衣善俠笑著說:“我這五畝西瓜大棚,一年的收入頂我在外5年的工資。”村主任說,過去他們村在外打工的有20多人,如今全回家種起大棚西瓜。原因是他們村種的大棚西瓜,畝收入沒下8000元的。論起種大棚西瓜的竅門,衣存順談起了“天時地利人和”。 衣存順說:“天時,就是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要適應西瓜生長的需要。”他們村就是利用半無滴薄膜代替傳統的塑料大棚薄膜,提高大棚內的溫度,降低大棚內的濕度,減少西瓜發病誘因,提高西瓜產量,一般頭茬西瓜畝產達到3000公斤。“地利。就是在選用良種、施肥、澆水等方面,要因地制宜。”他們村種植的京抗2號西瓜,皮薄瓤甜,口味純正,大小均勻、適中,今年一上市便被瓜販爭相采購。“人和,就是不能搞惡性競爭,胡亂摘生賣生,相互抬價壓價,不講信譽。”如今,許多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的客商,都是他們村的回頭客。 不進許營鄉的西瓜大棚不知道,鉆進大棚去就可見棚里都貼著一張“無公害西瓜栽培技術問答”,瓜農們稱之為標準處方。對嚴禁使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標準處方用黑體字特別標出。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成了瓜農們掛在嘴邊上的時髦話。鄉技術站長劉之剛介紹,許營鄉無公害西瓜已通過省級驗收。 宋郎村黨支部書記武長寬說:“許營鄉西瓜歷經10年,才在市場上打出一方天地,越是這樣,這個牌子越要精心呵護。前些年,為了提前上市賣高價,有個別農民把不熟的西瓜摘了,確實影響了許營西瓜的聲譽。”如今,就沒有人這樣做了,包括使用激素類農藥,大家互相監督,一旦發現,就向村里或鄉政府舉報,舉報有獎。再說,鄉里成立了無公害西瓜生產辦公室,嚴把西瓜施肥、用藥、采摘、上市各個關口。鄉無公害監督員林東講得好,“哪個瓜農的西瓜達不到無公害,那就是全鄉的‘公害’,就要全鄉共討之!”看來這一招挺管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