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是一種專為農業生產者在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方面發生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疾病、疫病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保險。近年來,得益于政府的宣傳引導和政策補貼,不少種養戶和農業經營主體開始涉足農業保險并從中受益。
很多養過魚的人都知道,養魚看似簡單,其實是一門技術活。倘若魚因病或因自然災害死亡,養殖戶將會遭受意想不到的損失。
不過,重慶巴南區二圣鎮鄧家壩村漁業養殖戶羅應雄卻不再為這樣的問題擔憂。原因在于,他為自家魚塘投了漁業養殖保險,如果魚塘里的魚出現死亡并屬于保險責任范圍,他就會獲得保險公司相應的賠償。
羅應雄的例子只是我國力推農業保險,為農戶等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生產解除后顧之憂,助力農民增收的一個縮影。
農業保險—覆蓋全市傳統農業區縣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試行農業保險。2000年以來,我國將發展農業保險作為支持“三農”的重要舉措之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從2004年至今,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都提到了農業保險。
據保險業內人士介紹,由于農業保險業務風險大、農民投保意識較弱,我國農業保險政策主要圍繞保費補貼展開——通過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對保費進行補貼,激發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及農民投保的積極性。
譬如在重慶,在綜合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和農民投保負擔的情況下,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原則開展農業保險。目前,經過10年左右試點,全市已初步形成既保成本又保收益、既保災害又保價格、既保大宗又保特色、既保生產又保產業,中央保險保安全、市級保險保重點、區縣保險保優勢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重慶已推出農業保險險種33個,實現傳統農業區縣全覆蓋。這些保險險種的保費由財政補貼一部分,投保者承擔一部分。其中,中央財政補貼的保險險種,保費由中央、市級、區縣三級財政和投保者按比例分擔。*終,水稻、玉米、馬鈴薯、油菜保險保費由財政補貼75%,投保者只承擔25%;育肥豬、能繁母豬保險保費由財政補貼80%,投保者只承擔20%;柑橘、漁業、桑蠶保險保費由財政補貼70%,投保者只承擔30%。
此外,2017年重慶還針對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的建卡貧困戶參加種養業生產災害險,出臺了優惠政策——在承擔既定保費份額基礎上,再按總保費5%予以補助,建卡貧困戶因此可再少付5%的保費。
保險保障+保單質押貸款—催生農業生產“穩定器”
隨著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逐步建立,大量農戶等農業經營主體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而*直接的好處,就是種養業因災或市場波動受損,投保者可依靠保險公司賠款減少損失。
2017年5月,潼南區田家鎮一生豬養殖大戶在人保財險重慶市分公司投保生豬養殖收益保險。6月,生豬市場價格的平均數低于保險合同約定價格,該養殖戶遭受了較大經濟損失。隨后,該養殖戶提出理賠申請,人保財險重慶市分公司根據重慶畜牧網發布的生豬市場價格行情,結合被保險人當月生豬實際出欄數量,賠付了13.7萬元。由此,為其挽回了大部分經濟損失。
與這名生豬養殖戶一樣,巴南區二圣鎮巴山村漁業養殖大戶趙昌祥也因投保農業保險而受了益。
2017年,借巴南區推廣漁業養殖保險之機,趙昌祥為自己的魚塘向太平洋產險重慶分公司投保了該保險,后者為他提供36萬元風險保障。投保后,魚塘里的部分魚相繼出現死亡,但趙昌祥并不會因此焦慮。每次有魚死亡后,他總能得到相應的保險賠款。截至2018年4月13日,他已累計收到太平洋產險重慶分公司的保險賠款6520元。
“過去,魚死了只能自己承擔損失,而現在,有保險公司來分擔這種損失。”魚塘已超過90畝的趙昌祥說,漁業養殖保險惠農效果突出,幫助他增強了漁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或魚類病害的能力,讓他對發展養殖充滿了信心。下一步,他計劃擴大養魚規模。
除了可獲得保險賠款外,投保農業保險的農戶等農業經營主體,還能夠通過保險公司創新推出的“保險+險資直投”支農融資模式,解決融資難題。
2018年年初,重慶丑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下稱丑豐農業)在人保財險江津支公司為其養殖的6448頭生豬購買了生豬保險。不久后,因欲擴大養殖規模,丑豐農業面臨資金周轉困難的難題。2018年3月,丑豐農業得知可以用生豬保險投保的保單作為質押物向保險公司貸款,便向人保財險江津支公司提出了貸款申請。沒想到,一周之后,丑豐農業就拿到了人保財險的100萬元貸款。
“這真是一場及時雨!有了這100萬,公司今年再也不用為流動資金發愁了。”丑豐農業相關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
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探尋更有效的農業災害補償方式
自古以來,由于自身的弱質性和生產過程的特殊性,農業生產一直面臨著自然災害、農作物病蟲害、動物流行病和市場波動風險等帶來的多重風險。一旦這些風險發生,就會給農民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如何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提高農民整體收入?傳統的做法,是對因災造成損失的農民進行財政撥款救助。但由于財政資金有限,此舉只能解決受災農戶的基本生活需要,無法幫助其恢復再生產。而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則能夠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探尋一種更為有效的農業災害補償方式。
“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證明,政策性農業保險已成為農民和政府規避農業災害和市場風險的重要工具,在提高重慶農業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保財險重慶市分公司表示。
來自市財政局和市金融辦的數據顯示,僅2017年1年,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障額度就達290億,并支付賠款2.46億元,近50萬戶農戶因此受益。
從具體的保險品種來看,2017年,全市由中央財政補貼的成本型保險,共承保水稻、玉米、油菜、馬鈴薯等種植業419萬畝,承保生豬、能繁母豬、奶牛等養殖業447萬頭;市級財政補貼的生產災害保險共承保柑橘78.2萬畝、漁業3.8萬畝、桑蠶12.53萬張,收益型保險承保柑橘、青菜頭、蔬菜、水稻等47萬畝、承保生豬、山羊等43萬頭。
此外,重慶市金融辦等部門引導保險機構探索開展的無抵押無擔保“保險+險資直投”支農融資試點,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據統計,僅2017年,此項試點就累計為21個區縣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3237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